整個英聯邦內,記吃不記打的還是印度。
上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許諾戰后會提高印度低位,于是印度派出200萬人赴歐作戰。
歐戰爆發后,倫敦再次承諾,只要印度能像上一次世界大戰中那樣全力以赴,那么世界大戰結束后,英國將真正提高印度的地位,最起碼也是自治領。
正在絕食中的印度人得到倫敦的承諾后歡欣鼓舞,駐印總督在短短一個月內就招募了100萬軍隊,分批派往歐洲作戰。
訓練是不可能訓練的。
反正印度人多死得起。
駐印總督也是打得好主意,以戰代練不是更好。
所以溫斯頓這段時間忙得很。
一百萬軍隊對于空前衰弱的大英帝國來說是極大補充,至少印度人加入之后,盟軍兵力紙面數據瞬間好看許多。
不過要將這一百萬軍隊武裝起來,花費的金錢也不是小數目。
好在溫斯頓早有準備。
上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溫斯頓對于印度軍隊的戰斗力已經有了充分了解。
所以印度人根本不需要武裝,這一百萬人,對于英國來說其實就是一百萬苦力。
苦力不需要裝備,能干活就行。
馮伏謀劃著給意大利人致命一擊的時候,柏培拉正在加強防守。
桑迪·杰里對于柏培拉的安全并不怎么擔心。
別看意大利人氣勢洶洶,柏培拉雖然已經被意大利人包圍,不過還可以通過海路獲得補給。
最近這段時間,各種補給物資源源不斷抵達柏培拉,意大利人久攻不下,英國戰爭部又看到了機會。
8月15號,一支人數只有150的英軍抵達柏培拉,率領這支部隊的史密斯·維森少校,抵達柏培拉之后,就要求獲得柏培拉所有部隊的指揮權。
桑迪·杰里不是保護傘公司的雇傭兵,而是南部非洲駐柏培拉艦隊的指揮官,桑迪·杰里本人的軍銜是上校。
按照作戰序列來說,應該是史密斯·維森少校率領的部隊,接受桑迪·杰里的指揮。
不過史密斯·維森少校不這么認為。
史密斯·維森少校堅持既然南部非洲還沒有參戰,那么史密斯·維森少校,就應該接手柏培拉的防御工作。
桑迪·杰里不慣英國人的臭毛病,在了解到史密斯·維森少校的要求后,桑迪·杰里就拒絕和史密斯·維森少校見面,根本不給英國人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