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第三團士兵出現的時候,第66師的警戒部隊毫不猶豫開槍。
聯盟部隊里,巴西部隊的裝備,比倆剛果部隊的裝備好一些,畢竟是曾經和南部非洲國防軍并肩作戰過的部隊。
第66師對于防御工作非常重視,營地周圍布置的是20毫米高平兩用機槍。
20毫米機槍的子彈有胡蘿卜那么粗,可以輕易擊穿時下大部分坦克的裝甲。
打到人身上,可以直接將人撕碎。
所以當第66師的機槍開火后,第三團就損失慘重。
天亮之后統計,只有兩挺機槍開火,并且只各打了一個彈匣。
就是這兩個彈匣,給第三團造成25人死亡,9人受傷。
受傷的九個人,要么是胳膊被打斷,要么是腿被打斷,而且都是斷成碎末,根本無法接回去的那種。
明明一場“普普通通”的夜間緊急集合,被搞成一場鬧劇不說,居然還造成如此大的傷亡,肯定是要追究責任的。
追究誰?
路易松·郎曼沒責任,他在訓練開始前,已經盡可能做好了各種準備工作,連子彈都全部收繳,還能造成什么意外呢?
第三團的其他軍官也沒責任,他們已經按照路易松·郎曼的命令,盡可能做好了各種準備工作,雖然準備工作不完善,但那也是經驗不豐富造成的,跟軍官的態度沒關系。
那么有責任的,就只剩下偷偷私藏子彈的士兵。
在了解到具體情況后,路易松·郎曼下令,將第三團士兵偷偷私藏的子彈全部收繳。
就是這個命令,引發了第三團的嘩變。
部隊嘩變不是工人罷工,也不是學生罷課,而是類似暴動一樣的嚴重暴力事件。
戴高樂知道嘩變的原委之后,對外籍軍團徹底失望,請求巴頓按照南部非洲的方式,解決第三團的嘩變。
南部非洲方式!
巴頓和第三集團軍所有的軍官全都一臉懵。
南部非洲軍隊從來沒有嘩變過。
巴頓和其他南部非洲軍官,都沒有處理嘩變的經驗。
法國人倒是很有經驗,可是戴高樂撂了挑子
那就按照南部非洲的方式處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軍多次嘩變,每一次都被經驗豐富的法國將軍們,以和平的方式解決。
所以外籍軍團才有嘩變的習慣。
南部非洲聯邦政府可以妥協。
南部非洲軍方從不妥協。
所以第66師就將第三團直接包圍,要求第三團的士兵主動放下武器,向第66師投降,否則第66師就將發動攻擊。
如題:昨天忘了,今天還是在網吧里,希望明天能恢復正常,不過這兩天的可都是四千字大章節,某魚還是很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