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軍少將率領的艦隊,一共就只有兩艘巡洋艦和四艘驅逐艦,就算連底艙都塞滿人,又能塞多少?
更何況等待撤離的英軍,不僅僅是澳大利亞第三師,還有澳大利亞第五師和新西蘭部隊。
至于雷西姆農的希臘部隊。
抱歉,在英軍全部離開克里特島之前,一個希臘人也別想登上英國人的船。
馬拉馬機場附近的海岸是一個高達近400米的懸崖,懸崖下方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可以通往大海,岸邊的水文情況并不好,軍艦不能直接靠岸,只能依賴救生艇將英軍轉送到軍艦上。
英軍的救生艇,都是沒有配備動力的,得用手劃,效率可想而知。
空中還有德國的轟炸機,等待英軍步兵的英軍戰艦,對于德國空軍來說就跟活靶子一樣。
從23號上午開始,忙碌了整整一天,英軍只撤離了1500人。
為此英軍付出的代價是“水上女神”號巡洋艦,以及“坎大哈”號驅逐艦,和“努比亞”號驅逐艦戰沉。
“水上女神”號被擊沉的時候,船上有780名英軍。
幸好驅逐艦“基普林”號就在附近,救起了780人中的523人。
“基普林”號因此步履瞞珊,在返回亞歷山大港的途中油料耗盡,漂浮在亞歷山大港附近的海面上。
當被其他英軍戰艦發現的時候,“基普林”號的甲板上從頭到尾滿滿的都是人。
話說英國人在這方面也應該很有經驗了。
畢竟已經有了組織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經驗。
讓人無奈的是,第一批英軍撤回埃及之后,英軍從上到下,居然沒有人知道克里特島具體還有多少英軍等待撤離。
這也很正常,英國人玩海軍得心應手,陸軍確實不擅長。
英國陸軍的通訊設備也不太好。
部隊經過作戰,到底傷亡有多少沒人說得清,英軍指揮部估計應該還有近一萬英軍滯留在克里特島。
實際人數是超過15000人。
先不管英國人如何頭疼,要把這15000人從克里特島帶走。
伊拉克利翁德軍投降后,為了救治德軍傷兵,塞浦路斯分艦隊將“天使”號醫療船派到克里特島,參與對德軍傷兵的救治。
雖然“天使”號是醫療船,舷側巨大的紅十字標志無比顯眼,為了確保安全,塞浦路斯分艦隊還是派出驅逐艦為“天使”號護航。
按照《國際法》,醫療船在戰爭期間是要受到保護的,作戰雙方不得向醫療船發起攻擊。
這個條款在戰爭爆發后形同虛設,戰場上的醫療兵,嚴格說起來也屬于《國際法》的保護對象,可是交戰雙方都沒有在乎過這一點。
真正的戰斗期間,醫療兵反而是交戰雙方的重點攻擊對象。
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德國人的紀律上。
話說德國人的紀律性,跟德國人的契約精神一樣都是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