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木半島就是克里米亞半島,島上有沙皇時代的度假村,這個度假村建立在一個巨大的堡壘群上。
和著名的列日要塞,以及馬其諾防線相比,克里木半島的堡壘群毫不遜色,其主防御陣地綿延長達360公里,有12個堡壘群,規模最大的“馬克西姆高爾基i號”要塞,擁有射程達44公里的雙聯裝305毫米口徑要塞炮。
要塞炮的炮塔外型酷似戰列艦主炮,由200至300毫米厚的裝甲板全體包裹,炮塔下面有3層永固工事,每層永久混凝土的厚度達到4米左右。
堡壘群地下使用鐵路連接,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裝且具有絕對優勢射界,理論上不可能對該防御地帶進行地面攻擊,堡壘的彈藥庫位于地下30米處,可謂萬無一失。
駐扎在克里木半島的俄羅斯軍隊,隨時可以在黑海周邊登陸,嚴重威脅德軍南方戰線的威脅。
德國人去年冬天就向克里木半島發起過一次攻擊,當時是以德軍的全面失敗收場。
現在小胡子決心解除克里木半島的威脅,曼施坦因上將率領德國第11軍,以及羅馬尼亞山地部隊于四月份向克里木半島發起第二次進攻。
有了上一次慘敗的經驗,這一次曼施坦因有備而來,麾下不僅有德國航空兵的支持,同時還調集了強大的炮兵部隊。
為了攻破“馬克西姆高爾基i號”,曼施坦因調來了三門巨炮,分別是口徑為420毫米的固定式臼炮“剛瑪設備”、口徑為610毫米的自行臼炮“卡爾設備”、以及口徑達到800毫米的列車加農炮“古斯塔夫巨炮”。
420毫米和610毫米還可以理解,800毫米已經超出一般人對于火炮的理解范疇。
“古斯塔夫巨炮”的重量超過1344噸,光安裝它就用了25火車車皮的器材和2000個勞動力,用了42天的時間才安裝完成。
這門炮真的是前無古人,整門炮有4層樓高、20英尺寬、140英尺長,炮彈的長度達到46米,射程48公里,需要500人密切配合才能操作它。
“古斯塔夫巨炮”的炮彈重量達到7100公斤,“卡爾”的炮彈重量也達到2200公斤,此外還有超過200個德軍炮兵連隊協助作戰,德國人出動的火炮超過1300門。
四月六號戰斗爆發,德軍發起了自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炮擊戰。
“古斯塔夫”威力巨大,將俄羅斯人精心布置的一個個堡壘逐一擊破,重達7100公斤的穿甲彈直接穿透8000毫米的防護層擊中位于地下30米的彈藥庫,引起震撼全島的大爆炸,從而斷絕了北部要塞群的彈藥供給。
德國航空兵瘋狂出動,以每天1000架次的頻率向俄羅斯人的陣地進行狂轟濫炸。
俄羅斯人的生活區遭到毀滅性破壞,部隊不得不向中央陣地撤退。
“古斯塔夫”的發射頻率為15分鐘,即便如此每天也只能發射14枚炮彈。
射速更快的420毫米“剛瑪炮”對要塞周邊進行地毯式轟擊,1000公斤炮彈將要塞周圍的所有道路和鐵路網徹底摧毀,“馬克西姆高爾基i號”陣地被完全孤立。
15號,德軍向“馬克西姆高爾基i號”發起總攻,在這一次戰斗中,德軍使用了280毫米火箭炮,將“馬克西姆高爾基i號”陣地上的雙聯裝305毫米要塞炮徹底摧毀。
戰爭爆發之初,火箭炮對于德軍來說還是絕密,德國人并沒有火箭炮的相關技術。
德國人的工業能力不是日本人可以比擬的,日本研究雷達用了十幾年,幾乎毫無寸進,德國在火箭方面卻擁有技術儲備,馮布勞恩和他的團隊還是很給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