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中年人的驚訝并沒有持續多久,很快就被揮之不去的愁容取代,因為他所遇到的難題可不是金屬氈和真空釬焊能夠解決的,要是能這么簡單,他就不用大老遠的跑到星洲城了。
如今想來,他們成功廠還是低估了機型的難度,原以為不過是殲7的改進型,過去十幾年成功廠也做過不少,基本上都是小修小補的改進,整體用料和制造工藝方面沒啥大的變化,把圖紙拿過去,按規格加點東西,或減點兒東西就可以了。
然而這次卻不一樣,殲7后面加了個Ⅲ,就好比土八路換上了美械裝備,整個一個鳥槍換炮,殲7還是那個殲7的模樣,可里面的結構、整體的抗疲勞程度、內里的工藝情況全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剛開始成功廠還大咧咧的沒當回事兒,直到跟設的技術人員來到設計所才知道,等待他們的是個披著殲7外皮的新怪獸。
至于跟設是什么,很簡單,就是飛機制造廠抽調試制的技術人員到飛機設計單位跟蹤設計過程,了解設計意圖,對設計中遇到的工藝問題提出建議意見,做好制造環節上的工藝準備。
按理說,制造環節方面存在困難是有權向設計單位提的,而且在某些時候制造廠的意見還很重要,畢竟設計單位的東西再好,造不出來也沒用。
可這次跟設的成功廠的技術人員的意見直接就被無視的,原因很簡單,殲7Ⅲ是按照蘇聯米格21MF仿制的新機型,既然是仿制,那就要像模像樣的造出來,困難可以有,但必須解決!
被上級狠懟的成功廠無奈,只能拿著圖紙回去,結果越看越是頭皮就開始發麻,很多東西廠里都沒做過,這活兒可怎么干。
然而明知道自己掉進了大坑,成功廠還是得硬著頭皮上,沒辦法,上級的任務是死的,不干也得干,不然就沒飯吃。
于是成功廠盡管知道不容易,還是上了殲7Ⅲ的試制任務,結果不干不知道,一干才發現難度比想象的還要大,說舉步維艱有些夸張,但一步一個坎兒絕不為過。
就拿中年人所在的成功廠三車間來說吧,幾個重要部件兒都需要他們做精密加工,而三車間以往的經驗和技術根本就沒用,推到重來的結果就是試制的進展極為緩慢不說,即便是造出來也可能面臨著質量不合格的風險。
一想那些被判定為廢品的零部件兒,中年人就有些心疼,不禁抬眼看了看對面的湯莉莉。
自打星洲飛機設計所把這個女人派過來,他們車間的噩夢就開始了,但也沒辦法,誰讓人家是設計單位的設計人員呢。
飛機制造廠很多生產環節都需要跟設計人員當面溝通,以便第一時間處理問題,機身結構、機翼、起落架、液壓系統、座艙蓋等等,從零部件試制到整機總裝、試飛,各種問題反饋到設計上,設計人員會一次次進行修改,使設計日臻完善。
湯莉莉是搞飛機結構強度的,因為十號工程籌備緩慢,便被臨時抽調到殲7Ⅲ項目組做設計員,以便積累設計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