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怪莊建業會如此,想做飛機不難,弄幾個模板,搭起架子,花個百十塊錢弄個小發動機,點著了就能飛上天。
可企業做飛機卻沒這么容易,作為企業做飛機干什么,首先就要取得效益,然后帶動后續發展,繼續產生效益。
效益由市場產生的,所以就要認真的調查市場,找到空白點,然后一擊即中。
這方面莊建業不缺人,只要舍得下力氣,找到點是不成問題的,更何況他本身在大趨勢的把握上還算有一套,所以在這點上莊建業多少還是有信心的。
他現在缺的是飛機設計人才,尤其是知根知底,愿意跟他一起為某個飛機型號花個十幾年苦工的核心人才。
沒辦法,飛機這東西是個慢活兒,特別是能夠載人的飛機,從開始設計、然后篩選材料,再進行試驗,之后試制,然后試飛、改進,以如今國內航空現狀,二十三分廠想走完整個過程沒有十年很難完成。
而且這還是莊建業把總廠的整個盤子加進來的結果,畢竟永宏廠起家是靠修飛機、修發動機的,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飛機制造廠,他有飛機生產能力,但沒有完全技術,充其量只是為其他廠提供配件罷了。
所以全流程的生產、制造飛機哪怕是永宏廠也要從零開始。
于是便有了個難題,誰愿意跟他為這個很不靠譜的夢想走下去,設身處地的想想,莊建業都有些笑話自己,二十三分廠如今只能說小有成就,有了三百萬美元的訂單看似風光,但把所有家當加起來還比不過永宏廠排名中游的九分廠。
就這身量說想造飛機,還要跟你屁股后面混十多年,見鬼去吧。
所以聽了林光華的話,莊建業只有無奈,沒有生氣,誰都有選擇的權利,自己有,林光華同樣也有。
“還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莊建業嘆了口氣,站起身,把不省人事的林光華扶起來,拖進了房間。
……
造飛機還有些虛無縹緲,不過二十三分廠的電風扇卻踏踏實實的快要呱呱墜地了。
這要得益于鞠師傅徹底的歸心,兒子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攝影師,照片都賣到大洋彼岸去了,鞠師傅老兩口子可謂老淚縱橫。
還以為自己得把鞠濤一直養到死,哪成想一朝離家便徹底出息了,他們除了感慨命運無常外,就是對莊建業和寧曉東的無限感恩,如果不是這兩位把他們兒子帶走,哪有他們老兩口揚眉吐氣的時候。
鞠師傅老兩口子當即就表示了,感謝的話不多說,我們老兩口子以后就是二十三分廠的人了。
于是乎二十三分廠的電風扇項目開始狂飆突進,不單單是技術,設計上也取得了決定性突破,這得益于鞠師傅介紹的一個人,莊建業初聽之后很意外,因為這人他很熟,就是當年跟他在一個小組里的劉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