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茫茫森林,高山峽谷的,人力巡查費力不說,還存在一定的風險,更主要的是效率不高,出了問題無法第一時間發現。
但改進后的TY—1無人機,以其兩百二十公里的航程,能對半徑一百公里的線路進行多次,細致的反復巡查,從而保證一定區域內的線路完好。
張平的星洲變電公司在應用之后,整整一年內,沒有出現一起重大故障,電力部門一看,這是個好東西,要推廣,要建航空隊。
上級審批部門接到兩個單位的申請報告,頭一下子就大了,因為他們的辦公桌上除了地質局和電力部門的,還有森林局和氣象局的申請,都是申請建無人機航空隊的。
至于原因,很簡單,森林局看到電力部門在林區巡查線路覺得這玩兒意用在森林防火上很不錯;而氣象部門就更簡單了,星洲部隊的無偵—8真是個好東西,自己怎么可能沒有?
這還不算,聽說水利部門正在起草類似的報告,審批部門林林總總加在一起粗略一算,嚯~~可不是個小數,超越了批復范圍,自己這邊可做不了主,立馬上報。
各個部門都要建自己的航空大隊,上級的主管領導想了想,又詢問了下部隊的航空測繪大隊的無人機使用情況,便大筆一揮,把事情交給了民航。
不得不佩服上級的主管領導眼光,交給民航不但避免多部門的重復建設,還能讓民航拓展民用航空的業務范圍。
于是民航便責成副總工程師陸杰,前往騰飛廠調查了解情況,在一番“親切友好”的交談后,最終以三十二萬人民幣的單價,簽訂了五十八架無人機的銷售合同。
加上遙控站、培訓費和備用零部件兒總金額高達兩千萬人民幣。
“這個數字算是創下騰飛廠國內銷售的歷史記錄了。”莊建業事無巨細的講完之后,最后不無炫耀的總結。
一旁的黃峰都聽傻了,他知道騰飛廠是做無人機,也知道騰飛廠靠著這個成為出口創匯企業,但講實話,黃峰心里從來就沒把無人機當成真正的飛機,沒辦法,在他的固有觀念里,有人的飛機那才叫飛機。
沒人的,那叫航空模型,怎么可能是飛機。
騰飛廠創造性的使用無人機這個名字,當時還在成功廠的黃峰還笑話得不行,覺得騰飛廠給自己的高端模型弄個什么無人機,簡直就是在自己臉上貼金。
為此還斷言,騰飛廠的模型也就糊弄糊弄那些有錢沒地兒花,買回去騙小孩的外國人,想在國內找出路根本就行不通。
哪怕后來部隊訂購了無偵—5也沒改變黃峰等人的想法,很簡單部隊的靶機認真算來也是航模,再說了如果騰飛廠的無人機夠優秀,部隊何必才購買五架?顯然不看好的成分居多。
卻不成想,部隊買的不多,但民航卻一下子砸下兩千多萬,這也就罷了,關鍵是那么多職能部門都搶著要,難道自己對騰飛廠的無人機判斷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