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振之所以會這么想,很簡單,財政沒錢了。
至于錢哪兒去了,當然是折成外匯,去國外購置生產線去了。
進入1985年,國內最熱的莫過于雷州的進口汽車倒賣了,以至于雷州人民常常掛在嘴邊的十億人民九億倒,還有一億在尋找,都成了當年的流行語。
然而把眼光脫離雷州這個個別區域,放眼整個國內,就會發現,類似的經濟過熱現象不止于雷州,幾乎全國各地都在上演。
只不過其他地方干的不是倒賣進口汽車這種明顯打擦邊球的生意,而是開始大規模的從國外引進成套的產品生產線。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多,既有改革開放來到1985年進入一個關鍵的窗口,也有發達國家因為人力、技術成本上升準備轉移低端制造業,同時也有永宏廠這樣率先引進國外生產線從而擺脫困境,成為改革典范的刺激。
當然,國人對發達國家高技術的向往,以及急于改變國內落后面貌的迫切心理,也是大規模引進的重要原因。
但不管怎樣,這股風潮可謂席卷全國,幾乎到了一個廠沒有一兩個對外引進項目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程度。
對于這種承接發達國家制造業轉移的戰略機遇,國內準確的把握住,不能不說對未來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沿海的制造業,就是靠著這波風潮起家,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85年的引進風潮是有積極意義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不符合國情的貪大求洋;沒有規劃的盲目引進,缺乏核心技術的外包式采購可謂比比皆是,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很不幸浣城所在省便成為比比皆是的哪一類,其瘋狂程度比前幾年的永宏廠還要激進,從去年年底到現在,浣城所在省以工業強省為口號,引進了2條冰箱生產線,4條彩電生產線,16條西服生產線,20條罐頭生產線,另外還有6條家具生產線……
這么多的生產線可不是說說人家就給的,那是要用真金白銀去買的。
然而浣城所在省,作為一個內陸省份,本來就不富裕,一下子掏了這么多錢,自然財政吃緊。
怎么辦?就只能從浣城這樣的次一級政府和所屬的國營企業抽血,補充財政。
浣城市不用說了,作為省內為數不多財政富裕的地區,首當其沖被財政調去一半兒的財政收入。
至于以一個廠養一個浣城市的騰飛廠自然也沒逃過財政的法眼,直接把騰飛廠今年的上繳利潤提高了3%。
這還是看在騰飛廠是出口創匯廠,對彌補財政巨額的外匯虧空有幫助而給的優惠。
不然就會提高到30%。
當然,永宏廠和成功廠這類部委直屬廠到沒讓財政砍下這一刀。
可架不住當地政府變著法的給你今天加個稅,明天弄個費,偶爾來個突擊檢查啥的,搞得你成天腦袋嗡嗡的,沒辦法,為了安心生產,經過協商,永宏廠和成功廠以支援地方建設為名,各拿出5%的利潤交給地方財政,這才讓自家得以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