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止是瑞典,美國航空巨頭們蠶食的名單中還有法國、德國、意大利、甚至是西班牙、荷蘭和瑞士。
換句話說,他們準備借著這股無人機風潮,把整個歐洲航空工業給一勺燴嘍。
沒辦法,實在是歐洲這些國家在這一領域把美國的航空巨頭們給惡心壞了,單獨打不過就TM玩兒聯合,搞出個歐洲空中客車公司,專門跟波音、麥道在全球競爭大型客機。
而且生意還NM非常不錯。
這就讓美國的航空巨頭們是即郁悶又窩火,恨不得把歐洲的同行們一個個全都溺死在糞坑里。
問題是單獨一個國家,美國的航空巨頭們各種姿勢怎么玩兒都行,人家一聯合,整套大型客機生產的產業鏈從上到下缺了你美國人家照樣玩兒得轉。
生產設備有聯邦德國提供;飛機設計與整體裝配交給法國人;再加上意大利的機翼;西班牙和荷蘭的尾翼;瑞士的陀螺儀與航電……
對了,還有英國那個最不要臉的,拿著羅羅公司的航空發動機一邊勾搭著美國的航空巨頭們,另一邊還跟歐洲大陸的伙伴們你儂我儂。
著實把當年英帝國的大陸平衡政策玩兒的那叫一個溜,如此一來,歐洲在大型客氣方面最后的阻礙都不存在。
立馬形成一個風吹不進,水潑不進的完美閉環,美國的航空巨頭們牙口在犀利,面對這個閉環也咬不動。
以至于他們不住的抱怨,當年美國為什么要在二戰結束后執行歐洲復興計劃(即著名的馬歇爾計劃),讓歐洲一窮到底難道不好嘛?即便要執行,限制下他們的工業發展就不行嗎?現在好了,歐洲被美國拉扯起來,反過來就搞出個空客反咬一口。
也就是美國人不知道白眼狼、忘恩負義這些包含東方智慧的詞語,不然妥妥的扣在歐洲人的頭上。
不過抱怨也好,郁悶也罷,既然有了對手,美國的航空巨頭們自然不能等閑視之,打擊它,干掉它,甚至兼并它就成為美國的航空巨頭們一致的目標。
如此纏斗多年,美國的航空巨頭們也沒找到什么好機會,反倒是讓歐洲在航空器自主研發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民用的空客不用說了,法國的幻影系列以及英、德、意聯合研制的“狂風”戰斗機同樣令急于傾銷F—16、F—15的美國航空軍工企業咬牙切齒。
本以為如此格局還要等上數年才能打破,沒想到一座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事故,一下子就把僵持許久的局面破開一道細小的縫隙。
無人機,哪怕在美國的航空巨頭們眼里不入流的東西,那也是實打實的航空工業產品,如果能利用無人機的優勢占領歐洲,美國的航空巨頭們就會有一百種手段,把歐洲航空工業折騰個底兒掉。
正因為如此,這一次H公司進軍歐洲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