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就是割韭菜。
或許有人說,這次騰飛廠輸出的技術如此顛覆,換來的卻是歐美普通小型飛機的制造技術,細細算下來并不劃算。
這個論調放在歐洲還真是如此,因為無論是塞斯納的280通用飛機和獎狀Ⅱ型公務機,還是達索公司的獵鷹100公務機,都是七十年代就已經投入生產的老產品。
無論是設計思想還是使用的材料、工藝,跟如今必然存在差距。
然而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就不同,在歐洲這個看法或許成立,可在騰飛廠說這話就有些貽笑大方了。
作為脈動式生產線方面的開創者,騰飛廠對這項航空制造產業顛覆式的生產模式提出了兩個不同的概念。
第一種,是以信息化平臺為基礎,配合高精度測量儀器、自動化生產設備、模塊化的移動平臺,通過精益化的管理創新,進一步壓縮成本、提高效率,構造出一整套飛機快速裝配系統。
第二種則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看板管理為拉動,以生產作業計劃、運行管理體系為支撐的U型飛機生產線。
對比兩個脈動式生產線的概念便可以看出,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兒,第一種技術水平更高,自動化程度更高,效率同樣也更高。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如果那些歐洲航空企業負責人來到騰飛廠位于西平的飛機總裝車間的話,絕對會覺得自己來到另外一個科幻世界。
得益于激光精確測量裝置的廣泛應用,計算機專業控制技術初步與生產設備結合以及模塊化移動平臺的推廣。
西平的飛機總裝車間不但能夠生產小型飛機,就是數十噸重的中型飛機也可以輕松上手。
至于上百噸的大型飛機卻沒辦法,這倒不是說整個生產線的架構做不了,而是西平廠的總裝車間實在太小,容納不了大型飛機那種龐然大物。
如果能給騰飛廠足夠的場地,以及相應的準備時間和工藝參數,騰飛廠能夠在幾個月內就能完成大型飛機的生產組裝的各項任務準備,到時候只要將大型飛機的零部件分時分批的運過來,騰飛廠就能以三天一架的速度,源源不斷的進行生產。
相比之下行動者獲得的脈動—1型生產線就簡單的多了,盡管也被冠以脈動式生產線,但本質上卻不是技術上的進步,而是一種管理上的革新,與騰飛廠真正的脈動式生產線相比,技術水平差不說,兼容性也非常不好。
以至于每個機型都要重新界定,分類設計,重新調整。
反觀騰飛廠的生產線,只要提供飛機的生產大綱和相關工藝要求,就可以按照既定參數調整各個工位的布置,然后就可以源源不斷的生產,無需做推到重來的重復建設。
技術更高,更加靈活,兼容性更強,作為航空專用設備領導者的騰飛廠自然要走這種高端的飛機生產路線。
至于衍生出來的第二種脈動生產線,當然是作為高價斂財的工具了,反正又不是啥核心技術,自然是能賺錢就多賺錢。
正因為如此,因一個低端的概念,換取一系列急需的飛機生產技術和高額的融資,對騰飛廠來說不是割韭菜又是什么。
秦紅軍見莊建業簡單的說了一句就坐在那里陷入沉思,一開始也沒有打擾,這么大的事情作為一把手的莊建業的確是應該消化一下,然后思考該如何合理的運用這些技術和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