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騰飛航空動力制造廠的航空動力研制經過對美國兩家公司的技術吸收,再加上本身產品的實踐,逐步從一個型號、一個方案、一個專門生產配套的單一模式,開始向以核心機為主要架構,配套環節加強的,核心復合模式轉變。
之所以會有這么大的模式轉變,除了莊建業可以引導外,主要還是因為騰飛航空動力制造廠的底子太薄,雖然有騰飛航空制造總公司作支撐,可終究比不過那些有國家做背書的航空動力廠。
若是騰飛航空動力制造廠做的是大推力航空發動機的話,說不定還能有所改觀,畢竟部委從六十年代開始就極力推進大推力航空發動機項目,不管型號怎么變,路線一直再堅持,所以無論那個廠,只要區做,就會有或多或少的經費支持。
可騰飛航空動力制造廠基于當時的無人機,做得是小型燃氣渦輪動力裝置,這就很尷尬了。
倒不是部委不想幫,問題是在國內產業結構中,小型燃氣渦輪動力裝置一般歸屬于航天部門,因為這是他們導彈上的配套;航空部門的飛機配套的是大功率。
騰飛航空動力制造廠的東西不大不小,正好夾在中間,航空部門有心想扶持可顧慮航天部門的態度,航天部門又有些自我封閉,根本就不待見騰飛航空動力制造廠。
于是那幾年騰飛航空動力制造廠真的是豬八戒照鏡子,只能茍著猥瑣發育。
這個狀態直到騰飛航空制造總公司成為橫跨航空、航天兩大業務的改革試點,這才得到應有的重視。
然而要是所有的事情都要等到這類天上掉餡餅,估計墳頭草都能埋人了,騰飛航空動力制造廠也是一樣,要是盼著試點落地,真的是死透透的。
所以如何更好的把產品推向市場,同時降低成本,就成為騰飛航空動力制造廠在試點落地以前那段時間最核心的經營思路。
推向市場不用說,基于D—20和D—30系列的冷\熱電聯裝置的市場占有率還算可以,市場化的成果非常不錯。
至于降低成本方面,騰飛航空動力制造廠用的便是核心機思路。
沒辦法,騰飛航空動力制造廠小身板兒要是跟其他航空動力大廠一樣一個型號,一套思路,一套方案的,根本就耗不起,如果型號成了還好,可航空動力失敗的幾率極大,萬一垮了,估計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恰恰這個時候,騰飛航空動力制造廠通過對T—6系列APU輔助動力裝置和TPE331系列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的研究,發現這兩款動力裝置的功率、大小甚至用途都不同,但是從壓氣機、燃燒室到渦輪這一段的結構、運轉模式、工作特征極為相似。
剩下的進氣、空氣壓縮、噴口更多是以這段核心設備的不同設備的衍生。
有了這個發現,騰飛航空動力制造廠上下有種立時頓悟的感覺,既然航空動力可以基于核心設備進行不同任務的衍生,那成本不就可以大大降低?
于是騰飛航空動力制造廠就這么在姥爺不親,舅舅不愛的情況下,無意間推開了一扇通向金光大道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