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在一些看似嚴重的事故中,中央翼盒部分還保持完好,回收后稍作處理還能當做備件使用,由此可見F—14的整體中央翼盒是多么的優異。
如今生產F—14中央翼盒的EJ9型電子束焊機就擺在莊建業等人面前,要說不激動絕對是扯淡,因為這意味著什么困擾先進輕型運輸平臺的5米長,2.3米寬,0.8米高的整體中央翼盒算是有著落了。
要知道能生產F—14那7米長,0.9米寬的中央翼盒部件的EJ9型電子束焊機,整個真空室的長度為7.5米,寬2.8米,高2.5米,空間面積為53.2平方米。
配備45KW和110KW兩款電子束焊接槍,焊接機構為移動式自動焊接,電子束焊接槍被設置在真空室內的龍門吊架上,可沿著長寬高三個方向移動。
屬于七十年代中期先進水平。
是的,即便是F—14同款,依舊不是先進發達國家最前沿的生產裝備,畢竟現在已經八十年代末了,西方發達國家的電子束焊接真空室都已經上百平方米,電子束焊接槍已經由靈活的機械臂所取代,配合高精密的工業控制軟件編寫的數控程序,早已突破長寬高三個方向的簡單運動。
類似復雜的圓周運動,多折角運動,回轉運動都能輕松實現。
其中美國為YF—22構建的全新的真空焊接設備更加變~~態,不但電子束焊接槍能夠實現多角度運動,而且還可以根據數控程序根據不同部位,部件的不同厚度進行精準調整,自動化程度更高,一體化程度更強,遙遙領先世界。
蘇聯則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各種大,為了生產圖—160戰略轟炸機和“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蘇聯不計成本的在烏拉爾山地區制造了真空室容積為673平方米的超大型電子束焊接機;后來覺得不過癮有造了個1300平米,號稱世界最大的特大型電子束焊接機。
結果造出來是造出來,用起來卻發現這兩個大寶貝兒就是個超級耗電大戶,尤其是后面的那臺1300平米的特大型電子束焊接機,只要使用,整個烏拉爾軍工生產基地80%的電量就跟吸真空一樣,全都被這貨給抽走了。
因此蘇聯人每次使用都要跟其他部門協調好,而且只能在凌晨兩點到四點這個用電低峰期使用,不然只要這貨一開機,全烏拉爾都要停電。
騰飛集團當然不會搞這么大個的東西,因為那相當于整個西南的電力去供應這么一個玩意,太不劃算。
當然眼下的EJ9型電子束焊機的確是有點兒小,且焊接范圍還有些局限,不過莊建業卻不是很擔心,因為彭川和魏廣平已經帶著各自的團隊開始認真研究這款關鍵設備了,憑著他們在自動裝配,柔性工裝,電化學打孔,脈動式生產線上的造詣,類似EJ9型電子束焊機這類的所謂關鍵設備,在某些方面就是一層窗戶紙。
這不彭川連門都懶得敲,問了一句隔壁小鄭,就直接推門進來,隨后就把手里的圖紙拍在辦公桌上,莊建業展開一看,果然,利用機械臂采用雙槍頭設計的航空發動機專用升級版EJ9電子束焊接機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