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為基礎,經過多年來的發展,特別是龐大的無人機的研發和數款固定翼飛機的投產,騰飛集團積累了一大批附加值極高的航空研發與制造技術。
比如說氣密艙增壓技術、比如說碳纖維芳綸蜂窩復合材料長機體一體化成型技術、再比如說先進機翼與T型垂尾結構……
至于為了降低噪音對機艙影響,采用發動機后置布局,騰飛集團同樣不缺乏先例,當年提供給H公司的子彈頭A,以及后來一系列衍生型號,多數都是發動機后置布局。
之后采用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升級的無人機同樣如此,所以騰飛集團對這種布局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無非就是從一臺發動機變成兩臺而已。
承擔重心穩定,提高飛行性能的鴨翼到是個難點,不過騰飛集團當年跟林光華的導師丁來湘教授合作進行的多種機翼構型風洞試驗項目中便有鴨翼方面的研究。
其產生的成果不但讓丁來湘教授獲得工程院院士的頭銜,更是令林光華的博士論文大放異彩,讓林光華這個碩士畢業后申請的在職博士生順利拿到了博士學位。
所以在鴨翼方面騰飛集團同樣不差分毫,再加上其本身就具備的先進材料和極強的生產制造能力,騰飛集團要做似乎就是將這些多年積累的東西整合在一起。
事實上騰飛集團也是這么做的。
當然這期間也不是一帆風順了,不少細節騰飛集團同樣解決不了,不過這個項目是國內諸多航空研究單位支持的,騰飛集團又不是為了面子默默鉆牛角尖兒的單位,當然是能拉強援就拉強援,拉不到就死皮賴臉的各種蹭技術。
就這樣忙活了三年多,DL—11“科幻星”總算是完成研制,成功首飛,隨后經過一系列測試,不但達到了任務書上的要求,某些指標甚至還有躍升,比如說最高升限和最大速度,紛紛超越任務書上的指標性能。
這讓空軍及其他航空研究單位的總師和專家們極為滿意,并很快以650萬的單價采購了兩架。
首架DL—11“科幻星”剛交付便被成功航空制造公司拿過去,開始按照十號工程項目組的要求對其進行改裝,以便用于十號工程先進雷達、電子設備、機鼻整流罩啟動以及鴨翼方面的實際驗證測試任務。
第二架則被西北航空制造廠早早預定,準備進行戰斗轟炸機方面的系統驗證測試以及轟炸機電子系統、通信指揮系統和導彈攻擊系統的試驗驗證。
到了這一步,一般的航空生產企業也就算完成任務了,剩下的就是等著上級嘉獎,收一收各航空研制單位的錦旗或感謝信,在媒體上露露臉兒談一談這類飛機對航空工業發展的重要意義,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畢竟是國家主導的特殊項目,保質保量的完成,就已經不容易了,還想搞什么?
然而騰飛集團從不就不是一般的企業,莊建業更是以壓榨型號剩余價值而聞名,一架性能如此優異的平臺要是不把其利益最大化,簡直是侮辱騰飛集團的名頭。
于是在莊建業的主導下,DL—11“科幻星”被當做多年后的練習生一般,做了一番深度包裝,準備在明年的巴黎航展上正式出道。
至于目的就兩個字: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