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這項工藝應用的機型就更不得了的,B2隱形轟炸機,主承包商是諾斯羅普,波音是次承包商,由于美軍對B2的高標準,波音想都不想就把應力波鉚接拿出來,用到B2的后段中央機身和機翼的鉚接工藝上。
蘇聯在應力波鉚接技術上同樣應用廣泛,這主要是因為蘇聯軍事航空工業的發展,使得傳統的鉚接工藝上無法滿足其需要,所以蘇聯在基礎工藝上一直花大力氣投入,應力波鉚接工藝便是其中之一。
主要用于圖—160戰略轟炸機,圖—22M轟炸機和米格—31戰斗機的生產制造上。
歐洲在這方面照比美蘇要差很大一截,由于在軍事上沒必要搞那么高端的戰斗機和轟炸機,所以在一般鉚接工藝夠用的情況下,歐洲人并沒有覺得應力波鉚接如何。
然而等到他們的空客公司憑借A300和A320兩款客機在世界大型客機市場上站穩腳跟后,準備朝著雙發和四發大型寬體客機市場進軍,進而推出A330以及A340的研發計劃,準備對標波音777、波音747,DC—10,DC—11等機型時。
卻忽然發現,原來的鉚接工藝在鈦合金、復合材料、超薄金蒙皮、多種材料混合連接等方面存在無法避免的缺陷,這時候才發現應力波鉚接不是一般的香。
想要從頭研制是不可能了,A330和A340已經上馬,空客為了搶占市場恨不得下一秒就把這兩型飛機推向市場,錘爆波音和麥道,怎么可能忍著心思讓飛機等設備?
研制來不及就只能買,蘇聯的歐洲想都不想就否掉了,原因很簡單,老毛子的設備突出結實耐用的極簡主義,所以蘇聯的應力波鉚接大部分都是手動式的,自動的不是沒有,不過個頂個都是功能單一的令人發指。
這對希望提高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的空客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歐洲人工成本非常高。)
所以只能選擇美國。
意向書發過去,波音和麥道等美國的航空制造巨頭一看,好家伙,老對頭想買美利堅的鋤頭,來刨美利堅的祖墳,這還得了?
必須拖,拖不死就喊價,最好價格高到連空客他媽都懵才好。
有波音和空客這兩個大攪屎棍往死里攪合,空客引進美國應力波鉚接設備的艱辛程度可想而知,雙方從1988年開始,談了整整兩年,愣是沒談出個所以然。
這事兒在整個歐洲都不是秘密,甚至在某些激進的歐洲人眼里甚至當成了恥辱,覺得這是美國人仗著自身的技術優勢對歐洲航空業的惡意打壓。
所以這個時候誰要是能拿出可用的自動應力波鉚接設備回到歐洲,不但能夠賺數倍的利潤,更能夠成為歐洲航空界的英雄。
妥妥的名利雙收。
維恩和莫斯頓雖然是搞航空維修的,卻并不妨礙他們涉足其他業務,就比如說專業的航空制造設備的代理與維護業務同樣是他們重要的收入來源。
所以當他們發現相州場內的自動鉚接設備應用的是應力波鉚接工藝,精明似鬼的兩人立刻就意識到,賺大錢的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