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就是近兩年的事兒,日本作為美國波音做大的海外代工基地,正在加緊研制類似的設備,預計九十年代中期可以投入使用。
美國本土的飛機加工廠到是有類似的設備,不過卻不是美國自己生產的,而是從德國那家為空客打造五軸大型全自動鉚接設備的機械設備公司進口的。
為此空客從美國獲得應力波鉚接的全套技術,以及改進型A320客機的美國航空管理局的適航認證。
然而就是這么一類令空客享譽世界,并從美國人哪里套來不少好處的重要設備,此時此刻就擺在他們面前。
而且……似乎……還要比他們的要更靈活,適應性更強,加工品類更多。
因為就在他們吃驚的時候,之前的那塊2米長的蒙皮部件已經加工完畢,換上了并不是同品類坯料,而是一款1.2米長的斜三角蒙皮坯料,顯然是機翼或者是尾翼上的東西。
但這不是重點,關鍵是整個設備既沒有更換夾具,也沒有重新編訂復雜的加工程序,只是利用吊裝設備安放好后,鉚接探頭在上面晃動片刻然后就連珠炮似的砰砰~~~的開始工作,整個過程行云流水,半點兒拖延的意思都沒有。
這也就罷了,令里克爾松更加吃驚的是在進行某個重要部位鉚接時,原本的鉚接探頭忽然偏轉,換成一個兒臂粗的全新探頭,隨后聲音變的沉悶,但打進去的鉚釘卻比之前粗大了不止一倍。
“這是……應力波鉚接?也可以實現全自動轉化?”
讓·貝克見到這一幕已經不是驚呼,而是差不多嘶吼了,要知道從美國人那里得到應力波鉚接設備,空客公司立刻聯系諸多設備供應商,開始研究怎么才能把這項技術應用到全自動鉚接設備上。
畢竟空客的兩臺五軸大型鉚接設備只能做機械鉚接和氣動鉚接,應力波鉚接根本沒法做。
所以遇到需要應力波鉚接工藝時,空客不得不停下五軸大型鉚接設備的生產,撤下部件,用最傳統的辦法,把應力波鉚接做完,才能繼續自動化的鉚接工序。
正因為如此,空客非常想將應力波鉚接技術整合到兩臺五軸自動化鉚接設備上去。
然而歐洲的機械專家搗鼓了大半年也沒將這個設想實現,原因很簡單,因為鉚接工藝不同,鉚釘的質量、規格不同,空客找不到一個能夠分別定位不同鉚釘的測量標準和技術方案。
如此一來,兩臺五軸自動化鉚接設備看著很光鮮,可隨著應力波鉚接工藝越來越廣泛的運用,空客手里的兩臺設備逐漸淪為半自動化的鉚接機,除了騙騙媒體和大眾,就只剩下自欺欺人了。
空客原以為這項技術難題怎么也要五年之后才能有些眉目,世紀之交才能有個初步成果,便不再急切,準備打持久戰,結果萬萬沒想到,中國的騰飛集團不但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還成功的應用到實際的生產,這對本來看不起騰飛集團的讓·貝克等人來說,真的不是震驚,而是震撼了。
于是讓·貝克二話不說就拿起相機,剛準備按快門,就聽旁邊的劉純用帶著濃重滬市口音的英語慢悠悠的說道:“一張照片五百萬美金,畢竟我們不是波音,你們怎么抄都無所謂,我們騰飛集團家小業小的,經不起你們肆無忌憚的抄作業,再說了,你們空客那么厲害的企業,還能看上我們的東西?傳出去這得多丟臉啊~~”
一句話,讓準備按快門的讓·貝克頓時僵在那里,老臉頓時羞紅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