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華微微一笑,貼著保理集團高管的耳朵說到:“美國人做不出來!”
聽了這話保理集團高管雙眼立馬睜圓,一句這世界上還有美國人做不出來的東西差點就脫口而出。
好在林光華趕緊解釋了詳情,這才讓保理集團高管沒有失態。
原來默林茨說得真沒錯,騰飛集團拿出的凸型的鞍座工件兒的確是一項化時代的航天技術。
這項技術的學名叫做環路熱管技術,這項技術主要作用是給衛星,月球探測器,火星探測器甚至是載人飛船,航天飛機等外層空間航天器關鍵系統散熱。
要知道外層空間航天器所搭載的設備與地球上的同類設備一樣,工作時都會有大量的熱能產生。
這個問題在地球上倒是不難解決,風冷,水冷,工質冷,各種各樣的冷總有一種讓你的設備不至于熱發燒。
然而這種在地球上不是問題的事兒放在空間航天器上就是天大的問題。
要知道外層空間環境可沒有地球大氣層這層buff,那是冷的時候冷到懷疑人生,熱的時候能讓金屬熔化。
這也就罷了,更關鍵的是冷熱的轉換非常快,一兩個小時就有可能在極冷和超熱之間走一個來回,真?冰火兩重天。
問題是冷沒什么,航天器上的部件和系統工作時本就需要散熱,冷不是壞事,但足以融化金屬的熱就受不了了,本來航天器工作就會產生大量的熱,外部再加一把火,立刻就能把航天器推向地獄。
正因為如此,需要一種輕便,高效,對航天器影響小的散熱系統來為航天器保駕護航。
不然花了大價錢造出來并用運載火箭打上去的航天器剛上天里面的設備就被燒壞,最后就剩個空殼子,簡直比打水漂還要打水漂,問題是航天領域動不動就幾千萬上億美元的成本,就算土豪愛打水漂,估計也打不了幾次就得破產。
可這樣的散熱系統想要做出來了不是一般的困難,世界范圍內數來數去就只有美國和蘇聯(俄羅斯)有這個能力。
其它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弟弟。
其中美國人搞得非常土豪,利用衛星自身攜帶的動力或能量驅動一種遇冷液化,遇熱氣化的工質,利用氣化液化的相互轉換來對航天器沒的系統進行高效的散熱。
實際效果還不錯,由此也成為六十年代以來主流的航天器散熱技術。
問題是這類東西美國玩的轉其他國家就是想跟都跟不起,因為這類散熱系統的功耗非常大,尋常的太陽能電池根本不夠用,就算加強衛星攜帶的燃料也堅持不了多久。
美國人當然知道這些弊端,所以美國人在衛星上加裝功率更大,且理論上無線輸出的核電池,以便解決散熱系統的功耗問題。
涉及到核先不說限制,就是核電池的小型化也沒誰能搞得定,哪怕是蘇聯也沒辦法在核電池方面保持長期穩定。
正因為如此蘇聯在太空競爭中逐漸落后,眼瞅著就要被美國人在太空領域碾壓,蘇聯人終于發起狠,既然核電池的穩定性干不過美國,干脆就不用這種耗能的本辦法,直接開發一種能夠讓工質能夠高效自動循環的散熱系統不就行了。
于是環路熱管技術這項顛覆時代,打破壟斷的劃時代產品便在蘇聯科學家手里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