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也的確如此。
如果說騰飛集團之前的航空發動機還只能在無人機,輕型飛機這個圈子里打轉轉的話,那WD—52ML渦扇發動機就真的算是登堂入室了。
這款最大推力達到5.2噸的渦輪風扇發動機是騰飛集團在D—50渦輪燃氣動力裝置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D—50渦輪燃氣動力裝置作為海軍小型艦艇燃氣輪機的基礎型號,這么多年一直作為船用動力服務于海軍、海上鉆井平臺以及部分民用船只上。
之所以沒有立刻發展出航空發動機型號,無他,只因為D—50渦輪燃氣動力裝置自身重量太大,整機的重量一直維持在1.5噸左右。
作為船用或地面動力,1.5噸不算什么,可對航空發動機來說就太大了,嚴重影響自身的推重比。
騰飛集團不是沒想過對D—50減重,可折騰了幾年用了不少辦法,效果始終不明顯,原因無他,只因為騰飛集團在先進航空發動機材料上陷入青黃不接的難題。
要知道當時的騰飛集團已經將一般的鎳合金發揮到了極致,最前沿的陶瓷基、碳基以及鋁鈦合金進展雖然不小,甚至在某些地方已經開始小規模應用,但這些前沿材料的穩定性稍差,類似航空發動機的渦輪盤、傳動軸、轉子、燃燒室等關鍵部件尚不能應用,因此騰飛集團就算擁有廣闊的未來前景,也不得不面對一個極為現實的一個難題。
在傳統鎳合金與未來先進材料之間的空缺該怎么辦?
英、美等航空強國在這方面給出的解決方案是粉末高溫合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通用的Rene系列材料,著名的CF—6,CF—34,CF—56,F—110等先進航空發動機都使用了這種材料。
毫不夸張的說,Rene系列材料是航空發動機先進與否的關鍵要素。
而騰飛集團在這方面幾乎是空白,別說是騰飛集團了,就是整個國內在粉末高溫合金的進展也不容樂觀。
沒辦法這東西屬于戰略材料中的戰略材料,世界各國都當寶貝一樣的供著,屬于那種真正的花多少錢也買不到好東西。
花錢買不到,國內就得自己做,可這東西涉及到冶金、材料、力學、基礎化學諸多學科,英、美等航空強國依靠著百余年的老底子,加上匯集全球的頂尖人才才取得的成果,現代化進程還不到半個世紀,整個國家堪堪解決溫飽的國內又如何比得了?
正是基于這個現實,騰飛集團的第二代核心機才會定下十年以上的發展目標,沒辦法,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粉末高溫合金技術,即便是解決,也會落后英美等航空強國,就只能瞄準第三代航空發動機材料,盡可能的實現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