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種種現實問題,D—50渦輪燃氣動力裝置在騰飛集團內部的地位其實很尷尬,原本騰飛集團指望著這款目前騰飛集團僅有的能夠達到4000千瓦功率的燃氣動力裝置能夠迅速成型,令騰飛集團下一步的海東青計劃能夠繼續推進,從而在九十年代中期到新世紀初這段國內外支線客機大換代的機遇窗口獲得期盼的巨大收益。
可礙于材料上的困局,D—50渦輪燃氣動力裝置在實現航空發動機的道路上跟二代核心一樣,那叫一個步履維艱。
沒辦法騰飛集團只能放眼國外,希望通過引進中等推力發動機,來解決這個難題,畢竟支線客機換代的機遇窗口一輩子也沒幾個,既然能碰上自然是不能放過。
問題是引進發動機是能解決問題,但相關廠商對騰飛集團的限制同樣不少,就比如說普惠公司就要求騰飛集團生產的帶有普惠發動機的支線飛機必須取得歐美適航證,否則絕不出售。
因為普惠公司不清楚騰飛集團的海東青系列支線客機是否符合航空安全標準,怕賣出去頻繁掉飛機砸牌子。
英國的羅羅公司到是好一點兒,沒有那么苛刻,但卻要求安裝羅羅發動機的騰飛集團支線客機只能在東亞和東南亞銷售,其他地方最好不要插手,因為羅羅在巴西、加大拿的航空企業都有股份,羅羅不希望他們之間產生競爭,影響羅羅發動機的占比。
至于通用,連搭理騰飛集團都沒搭理,憑啥把發動機賣給你?通用占股的航空制造公司那么多,自己人還忙不過來,那有閑工夫照顧外人?
世界三大航空發動機制造商態度不盡相同,但有一項卻是跟商量好的一樣,那就是配備他們出產的航空發動機的支線客機只能限于民用領域,絕不可用于軍事用途,不然就會停止對飛機發動機的維護和零配件供應。
騰飛集團這些年之所以能夠踉踉蹌蹌走到現在,一直是兩條腿走路,如果缺了軍用領域就等于砍了騰飛集團的一條腿,若是國內的航空市場已經成熟還好,問題是現在的國內航空市場只能說是將將起步,根本養不活騰飛集團這樣的航空制造商。
所以騰飛集團在引進發動機方面非常糾結,引進就要被套上緊箍咒,估計一輩子都很難摘掉;不引進難道就要眼睜睜看著巨大的市場機遇從面前劃過?
就在騰飛集團困擾于該如何抉擇時,航空材料研究所突然傳來一個令騰飛集團上下為止振奮的好消息,該研究所領銜的鎳基粉末高溫合金課題取得突破,成功越過第一代粉末高溫合金,制備出第二代粉末高溫合金,經過測試,其性能不亞于通用公司的Rene80材料。
當這個消息在業內公布時,其他航空廠只是愣了愣,然后該贊揚的贊揚,該祝賀的祝賀,只有騰飛集團迅速行動,拿著一千萬人民幣將第二代粉末高溫合金技術專利連同供職于航空材料研究所的兩位金屬冶金技術專家一同挖到騰飛集團。
其實當時莊建業是瞄準供職于航空材料研究所的一位前蘇聯材料專家的,該研究所之所以能夠神一般的從無到有且跨代際的實現粉末高溫合金技術突破,離不開這位前蘇聯專家的技術指導。
結果航空材料研究所護犢子也就算了,連總部和部委也都向騰飛集團打招呼,莊建業一看正主挖不來,就挖他的學生吧,就這樣騰飛集團使用“鈔能力”硬是憑空組建起自己的高溫金屬粉末研究團隊,并很快取得突破,生產出鎳基高溫金屬粉末渦輪盤和鎳基合金單晶渦輪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