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在這方面或許沒那么多感受,但德約科維奇等一眾俄國航空工業界的高管和專家們卻是明白人。
特別是德約科維奇這個來自圖波列夫設計局的副總設計師,他在蘇聯解體前負責的是圖—204客機的研制任務。
當初制定的規劃便是在圖—204上應用蘇聯生產的新一代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
沒有現代化的三維立體工業設計軟件?
當時的德約科維奇根本就沒放在心上,沒有怎么了,沒有就不能活了?想當年德國人逼到莫斯科城下的時候,工廠里連煤油燈都點不起來,不還是靠著雙手造出武器,最后把德國人連同他們反人類的邪惡念頭一同溺死在巢穴里。
正因為如此,頭鐵的德約科維奇根本就不信邪,蘇聯有那么多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工程師和繪圖員,就算沒有那些個來自帝國主義的軟件,也能一筆一筆的畫出來。
于是這一畫……就畫到了蘇聯解體。
德約科維奇這時方才如夢方醒,原來有的東西一旦產生了代差,真的不是用人力能夠填上去的。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圖紙設計,甚至是最初的計算機平面設計都屬于二維設計,一般性的東西還能應付,稍微復雜一點的力學分析,結構結算,有限元解析就沒辦法展現出來。
看到看不到就別提怎么解決了。
正是存在這個問題,美國率先開發了三維立體工業設計軟件,最初應用在核武器研究和航天領域,取得不錯的效果,隨后被各大工業巨頭采納,很快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第二代,第三代三維設計軟件。
其中洛馬公司研制的第三代三維工業設計軟件更是將VR全息投影技術應用其中,結合更高水平的算法和大型計算機,使得以往無法展現的復雜曲面,高難度剖面可以完全展示出來。
這些東西光靠人數眾多的工程師計算和繪圖員一筆一劃的繪制顯然是達不到。
就算是能夠勉強把理論設計的樣式給弄出來,渦扇發動機風扇葉片就能夠做出來了?
有這樣的想法顯然是太天真了,除了形狀還有材料,結構,受力水平等等門檻在前面等著呢。
若非如此,渦扇發動機風扇葉片技術也不可能成為大涵道比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核心技術之一了。
其他不論,光是承受飛鳥撞擊這一項就不是一般材質和結構能擔得起的。
0.8公斤的飛鳥在極高的相對速度下的撞擊,其威力相當于一輛普通的家用小轎車高速的全力碰撞。
在這樣的條件下,不到1.5厘米厚的渦扇發動機風扇葉片要保證結構完好。
這等于是說,一輛帕薩特高速撞擊一片不到1.5厘米厚的小板子,結果帕薩特A柱B柱全完蛋,車子徹底報廢,而那片薄薄的板子毛事兒沒有。
想到這樣的程度,別說一般的鋁合金和鋼鐵了,就是普通的鈦合金都沒法辦到,這也就罷了,關鍵是這類風扇部件的質量還必須得到嚴格的控制,畢竟是航空發動機上的東西,太重了會影響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