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這些有關超朔成型—擴散連接工藝背后的故事,劉叢是不會說出來的,至于至關重要的數據更是一個小數點兒都沒提,所以絮絮叨叨一大堆,劉叢也只不過說了超朔成型—擴散連接工藝基本原理罷了。
要說有什么不同,或許劉叢比較憨厚,把某些中學教科書上一筆帶過的籠統知識點講得更詳細而已。
如果正當面的是一群為了重點大學而努力的高考沖刺班的學生,那沒的說,劉叢的這些原理絕對稱得上是大殺器,說不定高考理科最后一道壓軸題就得靠這些知識點來破解。
問題是劉叢當面的人可不是啥高三學生,而是在蘇聯\俄羅斯航空界摸爬滾打大半輩子的資深人士,所以這些原理對他們來說就跟看過五六十遍的無聊電影一樣,聽個開頭自己就能講出結尾,結果劉叢還掰開了揉碎了講得這么細,弄得這幫俄國航空工業界的高管和專家內心差點兒崩潰。
他們是想聽這些嗎?難道他們俄國人就不知道超朔成型—擴散連接工藝原理嗎?
早在蘇聯時期他們就已經著手研究這種航空領域高精尖的制造工藝,并在實驗室中取得相當大進展,如果他們要是不清楚超朔成型—擴散連接工藝的基本原理又怎么可能取得進展?
所以包括德約科維奇在內,一眾的俄國航空工業界的高管和專家們才不要聽什么原理,他們要的是最核心的數據,能夠讓如絲線般的鈦合金金屬絲在風扇葉片的空腔中支棱起來的詳細數據。
沒辦法,缺少強有力工業軟件支持的蘇聯工業界不缺理論,缺的是效率,再加上八十年代蘇聯整體彌漫著人浮于事的浮夸風氣,導致本就效率低下的蘇聯工業界更加不堪。
而超朔成型—擴散連接工藝又是最吃試驗數據的強試驗工藝,換句話說,是需要不斷摸索和對比才能實現精細化微操的工藝。
對于這種很吃數據的工藝來說,強有力的工業軟件便是事半功倍的利器,因為工業軟件再不濟也能縮小數值范圍,稍微好一點的就能把幾個關鍵數據點直接生產,然后按照軟件的數值挨個試驗就行了,效率那叫一個高。
沒有軟件也不是不能實現超朔成型—擴散連接工藝的量產,只不過就需要無休無止的打量試驗,往往為了一個數值需要反復摸索數個月甚至數年的時間。
要知道超朔成型—擴散連接工藝核心數值可是有上千個,如果每個數值都要這么長的時間,那工作量簡直了……
這也是為什么,蘇聯在超朔成型—擴散連接工藝的研究并不比西方晚,可卻在解體時都沒有完全掌握工業化量產的原因所在。
這就跟蘇聯的工業軟件一樣,發展的很早,卻還是落后于西方,內中的原因有很多,但不管是何種原因,隨著蘇聯的解體一切都成了過眼云煙。
正因為如此,德約科維奇等人才會期盼著看似憨厚的劉叢能在介紹中透露一兩個關鍵的數字,不用多就一兩個就好,如此他們回去后便會參照蘇聯時代遺留下來的試驗數據,摸索出適合批量生產的核心數據指標。
結果……
“你們騰飛集團有沒有意向轉讓超朔成型—擴散連接工藝?”眼瞅著被劉叢上了一堂中學物理課的德約科維奇,實在是沒想到面容忠厚的劉叢竟然這般難纏,把關鍵的要素全都繞開,盡挑沒用的知識點各種嘮叨。
偏偏他還沒法拒絕,誰讓他舍著一張老臉問人家的,人家有教無類的教你,還挑三揀四,那他德約科維奇的老臉就真沒地方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