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就算是歐美那種高高在上的航空專家看到18000噸級的多向模鍛水壓機,哈喇子都得流到腳面上。
要知道烏拉爾重型機械廠出產的這款18000噸級的多向模鍛水壓機,其原型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75000噸水壓機的基礎上改進發展而來。
結合了模鍛和擠壓兩種優點,其中水平方向為12000噸擠壓力,垂直方向為18000噸模鍛力,由此利用多種分模形式封閉模具及多方向壓力使鍛件毛坯在壓應力狀態下形成外形復雜、中空且無飛邊的鍛件。
這樣加工出來的鍛件組織均勻,纖維流線不外露,耐腐蝕,機械性能高,使用壽命長,最重要的是可節約50%以上的金屬材料的同時,還能減少70%的機械加工時長。
也就是說,用18000噸級的多向模鍛水壓機加工出來的產品,不但節省成本,而且在后期只需做簡單的機加工處理便可立即應用。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前蘇聯戰略轟炸機的巔峰之作圖—160上的樞軸就是用18000噸級的多向模鍛水壓機加工出來的。
要知道這種樞軸可不是普通民用客商的那種固定樞軸,而是控制機翼做變后掠翼調整的活動樞軸,無論是強度、壽命還是結構要求的極高。
別說是在七八十年代了,就是再過個二三十年,世界上也沒幾個國家能做得出來。
蘇聯人也是想了很多辦法,最后采用全鈦合金,利用重型多向模鍛水壓機加工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可以說沒有18000噸級的多向模鍛水壓機,就沒有“白天鵝”優雅而又靈活的翅膀。
這樣一件能讓世界最大戰略轟炸機翱翔藍天的重型生產設備,只要是懂行的不流口水才怪呢。
事實上不止是18000噸級的多向模鍛水壓機,ЗЛУ—24型真空電子束焊接機、УВН—4500大型熱處理爐、ЛВ—60大型X光照射機等等重型生產設備同樣如此。
其他不論,就說ЗЛУ—24型真空電子束焊接機,現如今被喀山飛機制造廠用來生產圖—204客機的中央翼盒和機身結構件的焊接,早十年,這臺重型設備可是生產圖—160戰略轟炸機的中央翼盒的。
那可是長寬2.1米的大家伙,蘇聯當時的沒有這么大的鈦合金專用模具,只能將這種超大型中央翼盒分成上下兩層制造,然后合在一起利用ЗЛУ—24型真空電子束焊接機進行焊接連接。
可以說這些個重型設備有一個算一個,都是世界頂尖,國內空白的好東西,真要是在國內全都落地了,直接就能讓國內航空工業上一個臺階。
問題是……
“咱們別總在這兒說些好聽的,老莊,我可聽說了,老毛子這兩年也學精了,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玩得可溜了,萬一……”
這個時候黃峰皺眉開口,一句話就讓屋內的氣氛變得凝重下來,雖然話沒說完,但想表達的意思卻不言而喻。
不用于剛解體時,老毛子一個個還憨憨的很可愛,面對洶涌而來的外界事物是看啥都新鮮,聽啥都相信,著實是讓外人占了不少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