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液壓機械控制系統由于復雜的機械結構,飛行員在控制發動機輸出時總有一個難以避免的滯后性。
以至于在飛機駕駛時,總給人一種反應遲鈍的無力感。
就好比一臉變速箱十分垃圾的汽車,換個檔頓挫感能頓出拖拉機的既視感一樣,能把老司機折騰瘋。
民航客機還好,滯后一些也無所謂,反正不用做臺高難度的機動動作,只要平穩的按照航線飛到目的地就行。
用于空戰的戰斗機就要了親命了。
要知道空戰那是瞬息萬變的,稍微有點兒延遲,就有可能被敵方鎖定,一發入魂。
正因為如此,采用全權數字電子控制系統與沒有使用的戰斗機作戰效能差別甚大,因為全權數字電子控制系統可以無縫連接到飛機的電傳飛控系統中,從而在整體上優化航空發動機對整架戰斗機的性能輸出。
如此,飛行員只需動動操縱桿,飛機上的一切都會高效而自動的完成處理。
反觀傳統的液壓機械式的操縱系統,飛行員又是油門,又是閥門,又是調節器,又是操縱桿……
一套動作下來飛行姿態可能沒調整過來,飛行員卻已經手忙腳亂累個半死。
最典型的就是新德里從俄國引進的蘇—30MKI多用途戰斗機,紙面上這款作戰飛機配備的是領先世界的矢量發動機。
然而俄國在全權數字電子控制系統方面不過關,只能采用傳統液壓機械結構來控制矢量噴管這樣的復雜結構。
這導致蘇—30MKI結構重量激增的同時,也給飛行員的操縱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因為駕駛蘇—30MKI多用途戰斗機的新德里飛行員需要一手握操縱桿,另一只手控制調節閥,順帶還要啟動液壓按鈕,然后根據感覺把握平衡,才能勉強做到矢量噴管的偏轉和發動機推力加強。
而同樣采用矢量發動機的F—22,由于發動機的全權數字電子控制系統與飛機的電傳操縱系統無縫對接,令駕駛F—22的飛行員想要實現矢量噴管的偏轉直接拉動操縱桿就可實現完美的暴力輸出。
如此大的性能優勢,通用和普惠怎么可能將其拿出來合作?當然是捂起來搞壟斷才劃算。
說實話,當時但凡通用和普惠有一家能跟騰飛集團說:“小伙子,挺不容易,行吧,大哥幫幫你。”
莊建業都能帶著騰飛集團納頭就拜。
結果沒人待見騰飛集團,在要么當小弟從此沉淪,要么被當成臭狗屎遺棄角落,莊建業很不幸的選擇了第三條路,不就是個江湖地位嘛,也罷,那就自己當大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