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軟件和算法,林光華的話匣子再次打開,只不過這次林光華所說的話可沒有夸大的成分,少有的對克里爾多等外國友人袒露實情。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騰飛集團在生產制造方面或許還比不上日本三菱,住友等大型集團式制造業巨頭,但在軟件和數據處理方面卻遠遠超過這些亞洲制造業巨頭。
其他不論,單就十號工程配套的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的控制軟件就多達數百個,若是配合整體的操作系統,整個軟件之龐大簡直令人咂舌,而騰飛集團卻因為自身在軟件和數據上的獨特優勢,被十號工程總師硬塞了超過三分之一的軟件編寫和數據處理任務。
以此為基礎,騰飛集團相繼開發了TM—9,運—15,運—15plus,運\油—15,運—17,TRJ—500,直—12,直—15等多款機型的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
每個不同種類機型都需要成百上千個軟件支撐,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處理的數據更是多大幾百萬甚至上億,若是一個數字一個數字的碼起來,都能在地球和太陽之間弄好幾個來回。
不僅如此,騰飛集團新一代的工業設計核心JSNB—Ⅱ系統同樣是用軟件和數據堆砌出來的東西,若是再加上NB系列航空航天專用生產設備上的工控軟件,各類無人機上的操控軟件,以及其他雜七雜八的專用配套軟件。
這么多年下來,光軟件這塊,騰飛集團就開發了不下百萬,而在這百萬級別的軟件背后則是龐大的航空航天的各項數據。
試問這些東西日本的三菱和住友等工業集團有嗎?
答案顯而易見,他們除了機床和專用生產設備有自己的軟件和數據處理外,包括工業設計軟件、航空控制數據、航天基本架構等核心層面根本就沒有,完全是依仗美國在背后作支撐。
甚至在機床的工控軟件方面的底層架構和基本邏輯也是美國人提供的,日本人只是把自己多年辛苦實驗得出的數據加進去而已。
說句不好聽的,日本就是美國的一個高級打工仔。
與之相比,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美國企業就完全不同,或許在外人看來,美國最大的軟件和數據處理公司應該是剛剛興起的微軟,但實際上真正的第一是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第二則是波音。
微軟和其他硅谷的軟件公司捆在一起,可能連洛馬和波音手上的軟件和數據的零頭都不到。
騰飛集團同樣如此,別看他的外表是一家如假包換的航空制造業企業,但是脫去外衣,卻比任何一家軟件與數據處理的高科技公司的底蘊還要強。
這一點別說一般人了,就是克里爾多這個業內人士都不甚明了,沒辦法,騰飛集團平常都是用生產的飛機、火箭、衛星說話,軟件這種看不清摸不著的東西自然被那些硬核的產品給掩蓋。
正因為如此,當聽了林光華的介紹,克里爾多雖然已經震驚了許多次了,可還是被騰飛集團這種隱秘的能量震的是各種凌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