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雖然騰飛集團給的回復超出了牟光英等人的預期,但他們并不認為騰飛集團是個好的去處。
這除了他們根深蒂固的覺得國內的經濟落后,科技低下外,最主要的還是騰飛集團向大宇集團提交的財務報告顯示,整個騰飛集團幾乎是被FCNB—2000民航客機給拖垮。
因為從1990年到現在,騰飛集團在FCNB—2000民航客機的累計投入達到了320億人民幣,同期騰飛集團的收入不過103億人民幣。
這還是收入,刨去成本,留下的利潤只有27億人民幣。
27億VS320億,超支率幾乎能讓人崩潰。
哪怕是國內的政府提供補貼也填不上這么大的窟窿,若非如此,騰飛集團又怎么可能把各種好東西拼命的向大宇集團賣賣賣。
基于此,牟光英等人斷定,騰飛集團招攬他們估計也沒啥好心思,極有可能因為自身的財務狀況太糟糕,干脆放棄研制民用飛機,轉投軍用飛機,以此獲得政府和軍方的支持。
而他們IDF戰斗機研發團隊,作為亞洲地區唯一的三代機研發天團,自然就成了騰飛集團看中的寶貝,準備收入麾下,培養自己的戰斗機研發能力。
套路不新鮮,基本跟大宇的一模一樣。
問題是現如今牟光英等人根本就沒得選擇。
就拿牟光英來說吧,早年畢業于某島的島北大學,之后赴美留學深造,先后在康奈爾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和耶魯大學獲得航空工程學士;空氣動力學碩士以及機械工程學博士。
之后進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專門進行先進空氣動力學氣動外形的研究。
數年之后,被洛克希德公司挖走,參與到F—16戰斗機后續型號的研發與生產。
隨后加入格魯曼公司,成為氣動力學研究部的主管,一邊從事復雜氣動外形的驗證工作,一邊參與F—14B“雄貓”艦載戰斗機的升級。
到了八十年代初的時候,身為某島人的牟光英響應某島當局“國機國造”的號召,放棄美國的優厚待遇,領著全家返回某島,成為IDF戰斗機研發部的主任(相當于總設計師)。
結果IDF戰斗機是出來了,某島卻因為得到了更加先進的F—16,立刻放棄IDF戰斗機的后續改進升級計劃,直接把牟光英等人打入冷宮。
想想當初回來時當局的甜言蜜語,一口一句光英同志,現在不需要就變成了生分的牟先生。
牟光英不寒心才怪呢。
于是等到韓國大宇集團跑過來橄欖枝,牟光英想都不想就率領全家離開某島投奔韓國。
卻不想大宇集團也是個渣男,只饞他的身子,不在乎他的感情。
然而這個時候,牟光英想回去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