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莊建業拿出來的東西是王炸,但整個WD—80S渦扇發動機跟真龍MAX沒啥本質的區別,都是莊建業一張嘴跑火車跑出來的。
本書由公眾號整理制作。關注VX【書友大本營】,看書領現金紅包!
是的,至今騰飛集團內部就下一代戰斗機的方向以及配屬下一代作戰飛機的動力總成的技術路線還存在很大爭議,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共識,自然也就沒有相應的發展脈絡。
不過確定的產品沒有不等于沒有先期的研究投入,而先期投入的核心要素便是航空發動機。
沒辦法,通過十多年的航空產業發展經驗,騰飛集團上上下下得出一個共識,那就是航空器的發展本質上就是動力的發展。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只要動力足,板兒磚都能飛上天。
正因為如此在國內各大航空科研院所,生產單位倡導生產一代,研究一代,預研一代的時候,騰飛集團并沒有盲目跟風,搞什么新飛機,新布局;而是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航空發動機的研制當中。
畢竟國內搞空氣動力學,風洞試驗和飛機結構布局的機構太多,多騰飛集團一家不多,少騰飛集團一家不少,可供給各類研究或預研飛機的動力卻幾乎沒有,瞧準這一點,莊建業的思路就簡單粗暴了,預研的型號多,能用的動力少,那騰飛集團想要生產新飛機就簡單多了,隨便從哪個研究單位購買個機型的全套設計和版權,然后把騰飛集團的航空發動機裝上去,一架新機型不就有了。
事實上真龍Ⅱ技術驗證機就是這么來的。
原始設計是位于京城的一架研究所花了四年時間設計的一款中型作戰飛機,參與空軍的競標時被刷下來,莊建業三年前應邀參觀該研究所時便對這款機型產生了興趣,當即便提出購買的意向。
反正都是作廢的東西,能賣出去當然最好,所以該研究所的領導不但答應的痛快,還附帶免費為騰飛集團將機型從中型改成輕型。
拿到設計圖紙的騰飛集團立刻運用本身強大的技術能力和工藝水平,很快就把原型機生產出來,然后裝上騰飛集團優秀的動力總成,一架物美價廉的技術驗證機就這么應運而生。
基于真龍Ⅱ的模式,騰飛集團上下更堅定了先航空發動機,后機型的研發思路,恰在此時第二代核心機開始量產,騰飛集團的中等推力航空發動機得以落地。
于是便開始第三代核心機的研制,而這一次,騰飛集團瞄準的方向可就不是一般的小打小鬧,而是將眼界放在真正的高端之上,實施所謂的彎道超車。
畢竟作為“無憾”計劃的核心,騰飛集團可是下了很大的決心的,因此第三代核心機直接越過了原定的13兆瓦這個級別,直接提升到了17兆瓦。
從第二代的6兆瓦,躍升到第三代的17兆瓦,這里面的難度跟兩者的跨度一樣,大的可不是一星半點兒。
然而17兆瓦的第三代核心機一旦取得突破,獲得量產,那對國內的航空產業、船舶制造、電力系統、核電裝備乃至礦山機械都有著根本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