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俄國人自解體之后努力跪舔歐美,積極融入歐美主導的西方主流體系;與此同時,俄國人在經濟上的反復橫跳依舊持續,導致自身信用實在不敢恭維,一旦發起瘋連主權債務都不還了,直接平躺等死,導致國際炒家發動機亞洲金融風暴不得不因此草草結束,虧得那叫一個凄慘。
如此一個溫柔起來就跟漂亮的俄國少婦,能把最硬的鎳基合金鋼盤成繞指柔;翻臉就跟霹靂嬌娃一樣,剪刀腳能扭斷你脖子的俄國,你敢保證自己損失的時候他能全力提供蘇—30MKK?
除非腦袋抽抽了,否則真要這么指望,那東南沿海的軍事斗爭極有可能陷入不可逆的被動。
畢竟國內不是新德里那種靠買撐起“強大”門面,近代的歷史早就明確的告訴世人一個顛覆不破的道理,那就是實力不是買來的,而是自己做出了。
蘇—30MKK可以有,但不能在這一顆歪脖樹上吊死,還要有自己的東西才行,最起碼在關鍵時刻能頂得上,靠得住。
基于以上種種原因,在大事件后FBC—1戰斗轟炸機被提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畢竟作為國內唯一的一款戰斗轟炸機,從各方面來講,FBC—1戰斗轟炸機都應該是承擔部隊航空兵對地中堅力量的不二之選。
可惜的是,當時的FBC—1戰斗轟炸機狀態并不好,發動機故障率高,國產化頻頻跳票,只靠著當年引進的儲備貨面前支撐,導致產量上限受到極大限制。
不僅如此,整機的機載電子設備比較落后,針對海上這種雜波較低的作戰區域勉強堪用,到了地面這種雜波復雜的區域便不太靈光了,若是遇到復雜電子干擾的話,就更不用說了,完全成了聾子和瞎子。
而這也是為什么FBC—1戰斗轟炸機當初只裝備了海軍航空兵,充當反艦導彈載機,而空軍寧肯選擇昂貴的蘇—30MKK,也不用國產的FBC—1戰斗轟炸機重要原因。
實在是FBC—1戰斗轟炸機的核心硬件上不去,空軍就算拿過來心里也沒底。
然而這一切隨著大事件徹底改觀,為了打造洗地的核心,FBC—1戰斗轟炸機被放到的中堅位置,一系列的改進也隨之展開。
承擔此項任務的西北航空制造廠自然而然的找到了騰飛集團,作為產業聯盟中的重要成員,騰飛集團自然義不容辭,于是從航空發動機,到高端航空材料;從綜合設計軟件,再到先進航電設備,可以說騰飛集團將這些年能拿出來的好東西一股腦的全都搬出來了。
正是因為騰飛集團在這次FBC—1戰斗轟炸機改進項目中的獨特作用,西北航空廠最終決定將FBC—1戰斗轟炸機改進型,代號為FBC—1A的新機發布放在騰飛集團。
當然,此時西北航空廠正在就此事上報總部等待審批,不過全新的實體樣機已經組裝完成,就停放在騰飛集團的機庫里。
于是莊建業帶著總部首長等人乘車離開試驗車間,乘車走了十多分鐘,來到產區機庫,待機庫的大門緩緩拉起,內部的燈光一排一排的打開,一架通身天空灰涂裝的戰斗轟炸機便在燈光的映照下一寸一寸的顯露真身。
總部首長等人只瞧了幾眼,眼珠子就再也無法從眼前的飛機身上拔出來,其中一位首長更是指著面前的戰斗轟炸機驚呼道:“這……這……這就是FBC—1A戰斗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