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兵部隊領導剛叫出聲,總部首長連忙伸手止住。
防空兵部隊領導立刻會意,眼珠子左右轉了兩下發現周圍根本沒人,這才一路小碎步的挪到總部首長跟前,可還沒等他開口就聽總部首長先一步問道:“你這個曾經揍下過U—2的老防空,只是覺得隱身豹可怕嗎?”
防空兵部隊領導說實話有些懵,這難道還不可怕?
超低空,25米,奔襲600公里,就這水平,也只有F—15,F—16,F—18,“狂風”,幻影2000這類歐美頂級作戰飛機才能玩得轉好不好……
等等!
防空兵部隊領導想著想著,已經沉寂的雙眼再次驟然睜開,這才發現,他剛才似乎漏掉一個關鍵性的問題,那就是FBC—1A戰斗轟炸機在隱身豹的模式下是如何能在平均25米的超低空,長途奔襲600公里的。
是飛行員操縱水平的無與倫比?
這固然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關鍵要素,然而光憑人是很難辦到的,要知道那不是600公里的平原,更不是600公里的海面,而是600公里崎嶇不平山谷溝壑,別說是飛機了,就是一輛汽車在這樣的地形行駛的話,稍有不慎都會連人帶車跌進溝里。
問題是汽車的速度才多少,飛機的速度又是多少?
正因為如此,這類復雜地形,超低空,長途奔襲科目,歷來都是歐美軍隊的專屬。
倒不是其他國家不重視這類有利于空軍部隊隱蔽打擊的科目,而是手里的家伙事兒實在是玩不了這種高難度。
只靠著幾名王牌飛行員,零失誤的飛那么幾次著實是沒啥代表性,畢竟想要成功對敵進行高強度打擊,一兩個架次根本就解決不了問題,最起碼也要幾十、上百架次才能看到效果。
問題是誰有那么多王牌飛行員,又有誰能保證王牌飛行員就不會失誤?
所以,不是其他國家不想有這樣的技戰術水平,主要還是主戰機型上沒有配套的技術支撐,光靠人實在是撐不起來。
而這項技術不是別的,正是飛機自動防撞系統。
原本這項技術是應用在民用航空領域,沒辦法,實在是因為早期的民航飛機撞山墜毀的可謂比比皆是。
本書由公眾號整理制作。關注VX【書友大本營】,看書領現金紅包!
其他國家就不說了,但就國內而言就有著極其深刻的教訓,因為1982年,當時在國內民航領域尚屬優異的英制“三叉戟”客機便在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城起飛不久撞山墜毀,導致機上乘客和機組成員全部遇難。
事后查明因為霧大,氣象條件差,導致視線不暢,這才導致悲劇的發生。
然而實際上卻是因為“三叉戟”客機設計年代久遠,且多年未有改進和更新,導致技術水平已然落后,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該機并沒有配備七十年代末一系列新機型上已經普遍裝備的飛機自動防撞系統。
基于這個教訓,國內民航在日后的機型選擇上,都會將飛機自動防撞系統作為一個關鍵要素進行重點考核。
進入八十年代,民航客機技術水平逐年提高,飛機自動防撞系統同樣經過數輪的更新換代,變得越發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