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歐洲過去的很長時間里嚴重依賴美國產品和設備,沿用還好,想要自己造難言規避美國的專利壁壘不說。
最關鍵的是歐洲根本就找不到適合研發大功率渦軸發動機的專業隊伍。
沒有人才,設備又依賴美國,還要面對產品的專利壁壘,這3000千瓦級別的渦軸發動機怎么造?
找俄國?
算了吧,現如今正是趁著毛熊病,要毛熊命的時候,怎可能找他們幫忙?歐洲別說現在不可能,這輩子不可能。
那怎么辦?
歐洲騎虎難下之際,英國人果斷的投入美國爸爸的懷抱。
有人帶頭,荷蘭、比利時、意大利等小兄弟爭先恐后的投了過去,最后只剩下法國和德國尷尬的守在歐洲獨立自主的大旗下,不知所措的感受著凌冽而寂寥的寒風。
歐洲都是如此境地,就別說是其他國家了。
基本上有一個算一個都拉胯的不行,包括國內。
沒辦法,渦軸發動機,尤其是3000千瓦級別的渦軸發動機那是需要長時間研究和投入的,不僅是技術人員要耐得住寂寞,主管單位甚至是國家同樣要耐得住寂寞,畢竟長達十幾二十年的方能開花結果的周期可不是誰都能熬得住的。
更何況在這背后還需要海量的資金投入,不然真的指望科研人員餓著肚子永愛發電?
正因為如此,3000千瓦級別的渦軸發動機只有大企業,大組織才能玩兒的起。
好在騰飛集團算是這樣的大企業,不僅如此,騰飛集團上上下下還都有著忍耐寂寞的宅男精神。
所以騰飛集團雖然在渦軸發動機領域起步不如國內其他相關廠家早,但卻一如既往的做下去,從最初的D—30Z小功率渦軸發動機開始,騰飛集團便在渦軸發動機方面開始耕耘。
從吃透渦軸發動機基本情況的D—30Z原型機;到成熟的WD—30Z渦軸發動機;從更進一步的WD—40Z的定型,到直—12上的WD—43Z的成功投產;從直—15所配備的WD—45Z隨著型號一起下馬;再到現如今的直—8plus上的WD—63Z大功率渦軸發動機。
在渦軸發動機方面,騰飛集團可謂是一步一個腳印,哪怕諸如WD—30Z、WD—40Z、WD—45Z等型號的渦軸發動機并沒有取得多好的銷售業績和型號配備,騰飛集團依舊沒有放棄在該領域的研發,一直將自身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取得的最新技術和成果運用到渦軸發動機上。
令現有型號能夠在持續的改進中不斷的進化、成熟。
所以說騰飛集團的成功沒有啥靈活多變的捷徑,只有傻憨憨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