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薛衛東的“金頭盔”不敢碰的裝備?難不成天上的運18它不是帶翅膀的飛機?
薛衛東搖了搖頭,同樣頗感無奈:“誰讓這款飛機隸屬于第二炮兵,那地方的東西誰敢碰?”
此話一出,在場有一個算一個全都傻眼了。
誰也沒想到運—18“大海豚”的來頭竟然這么大,居然是那支部隊的專用裝備,這就難怪他們這些在部隊里干了十幾、二十年的干部竟然連見都沒見過,如果是那支部隊的東西,那就不足為奇了,他們連部隊名稱都帶著不足為外人道的迷惑性,就別說自己的裝備了。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按道理第二炮兵應該是對航天產品更情有獨鐘,對航空產品興趣不能說沒有,但絕對不會很強烈,最起碼不會定制什么專用飛機。
問題是數年前騰飛集團為了解決配套生產的大型導彈彈體和燃料儲存罐的運輸問題,以空軍退役的伊爾—18為藍本,換上了功率更大的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和大量先進復合材料,打造出四架運—16“空中專車”特種運輸機。
至此之后,位于秦嶺南麓的騰飛集團航天制造廠生產的遠程導彈部件全部用運—16進行運輸,不但效率更快,而且穩定性更佳。
而產品生產效率的上升,也促使第二炮兵部隊裝備更新速度的加快。
平時的時候這種提升還不覺得什么,畢竟當時的部隊經費有限,用于裝備更新的資金并不對,維持在一個合理的空間,過得去也就行了。
然而一場大事件卻將這種過得去的心態徹底打碎,作為東南沿海軍事斗爭當中最具威懾力的軍種,第二炮兵肩負的任務不可單單是洗地,更是要對境外敵對勢力實施戰略威懾。
而以大事件時的裝備水平,第二炮兵很難同時完成這兩件頗為繁重的任務。
所以更新裝備,全面提升戰斗力便成為第二炮兵極為迫切的現實需求。
想要更新裝備就要提高產能,想要提升產能,就必須把效率發揮到極致,于是乎第二炮兵部隊的首長們忽然發現運—16特種運輸機真是香到不得了,只可惜只有區區四架,顯然滿足不了現實需求,增加,必須增加!
于是便會同總部,向運—16的制造商,騰飛集團下了一份采購六架運—16的單子。
拿到訂單的騰飛集團非但沒高興,反而犯起了難,沒辦法,運—16的改裝基礎型號,伊爾—18已經被空軍全部淘汰,根本就找不到適合改裝的原始機型,怎么辦?
實在是沒辦法了,騰飛集團干脆把運—17給拎出來,以此為基礎,做了一個全新的方案,即所謂的空中專車Ⅱ,運—18,“大海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