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騰飛集團的航空設計師們根本就沒有國內其他同行那種“動力恐懼癥”,WD—60ML—22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就在那兒可憐兮兮的等著他們壓榨,蹂躪和索取呢。
再加上騰飛集團另一個拳頭板塊,高端航空材料同樣無限制的開放,這些個航空工程師簡直不要太幸福。
如此這么一折騰,說是在運—17的基礎上改裝,實際上就是造了一架新飛機。
于是之前莊建業親自命名的運—17NB算是沒法用,只能價格一,變成了運18。
之后的地面靜力試驗、整機結構試驗、試飛、評估等環節整整花了三年多的時間,期間自然也出現波折,比如飛機高空震顫、高原起飛時發動機會偶爾出現推力不足等現象。
好在騰飛集團都一一解決,如此在會在短時間內打造出如此優異的特種運輸飛機。
當然,性能優異不等于運18沒有確定,幾乎與其他騰飛集團出產的產品一樣,運18最大的缺點就是貴。
5.6億人民幣的單價,直接刷新了國產航空器的價格記錄。
以至于第二炮兵的首長們接到最終報價單時,差點兒沒集體瘋掉,5.6億一架,6架就是33.6億人民幣。
33.6億呀,能買多少導彈!
但最后第二炮兵還是咬著牙買了6架,沒辦法,誰讓運18是能夠進行東風Ⅴ改進型全尺寸分段整體運輸的唯一平臺呢。
不僅如此,為了增加導彈的可靠性,減少分段連接,二炮下一代路基機動式戰略導彈東風ⅣX導彈分段同樣需要運18才能運輸。
即便陸基導彈不用,要求更高的海基巨浪Ⅰ改和巨浪Ⅱ也需要運18才能更好的解決自身的運輸問題。
正因為如此,哪怕運18打破了國內航空產品的價格紀錄,將上限直接推進了5億這個關口,可介于運18今后發揮的巨大作用,二炮部隊還是砸下大錢,買斷入手。
從這方面來講,二炮的首長們,要比總部首長要大氣的多。
連二炮買了都說好,空軍總要意思一下吧,結果呢,總部首長一句:“這東西不實用。”
就把騰飛集團擴大銷售的念頭徹底斷掉了。
當時前往總部推銷的莊建業,與此時此刻簡易機場內的重裝部隊干部的表情是一模一樣,都是詫異與茫然,然而與莊建業不同的是,重裝部隊干部終究是部隊內部的人,在聽了薛衛東對運18不實用的評價后,稍微詫異一下,便不自覺的點了點頭:“的確如此,不說別的,光33噸的載重就有些尷尬,陸軍的88式坦克的戰斗全重要38噸,最起碼40噸的運載能力才勉強夠用,所以……唉……可以現如今咱們除了進口的幾架伊爾76,還沒有這樣的運輸機。”
“誰說沒有?”
薛衛東聞言,嘴角微撬,意味深長的問了一句,結果還為等他話音落下,天空之上引擎聲轟然而至,旋即一架通體天空灰的四發大運便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