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軸承的確是最先在直升機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但應用的領域卻并不僅限于此,就比方說國內普遍使用的鐵路運輸,普通火車,使用普通的金屬軸承,就可以了但時速達到一定程度的高速列車,普通的金屬軸承就很難勝任了。
主要是因為金屬軸承的重量大,附件多,維護復雜,相較之下彈性軸承,就沒有這么多的限制,因為彈性軸承是利用橡膠的切變原理來實現軸承的扭轉。
因此彈性軸承不像普通的金屬軸承需要滾動和潤滑元件,也沒有摩擦和磨損問題,不需要潤滑和維護,更不必加裝密封圈、保護罩和防塵蓋。
相應的使用壽命也更長。
所以自誕生以來便在航空、軌道交通、汽車船舶風力發電、振動疲勞試驗臺等高端設備上全面取代傳統的金屬軸承。
成為新一代的高端軸承。
正因為如此很早就在這方面進行了研究,然而軸承這東西跟航空發動機一樣都是原理簡單,但想要做出精品卻極其困難,彈性軸承也是一樣,原理也不難,就是利用天然橡膠的特性,與金屬薄片進行疊加,形成一個切變的疊層。
層層堆起,從而實現軸承的旋轉功能,但這種與金屬片的疊加過程需要一個十分復雜的硫化工藝處理過程。
就這個工藝,世界范圍內,只有美國、歐洲和俄國所掌握,并且嚴禁對外技術輸出。
國內相關部門摸索了數年也沒掌握這項工藝。
按理說騰飛集團,也很難攻克這個難題,畢竟他們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不是橡膠,不過,他們在研究金屬材料與其他復合材料合成的過程中,嘗試了上百種的硫化處理工藝。
無意中發現了一種可以將天然橡膠與鋁鋰合金緊密貼合的硫化過程。
當時還沒覺得什么,做為一個技術儲備封存起來。
直到直8MAX立項,海軍要求,直8MAX能夠在遠海進行簡單的海上維修維護,并能保持十五到二十天的正常運行能力。
如此要求下,以往的金屬槳轂顯然無法適用,因為海上的高鹽高濕,會腐蝕內部的金屬軸承,槳葉與槳轂主件的連接處,出現腐蝕現象,影響飛行安全。
除此之外,全金屬軸承槳轂,中的金屬軸承需要潤滑、滾動、防塵蓋,等附件,導致整個機構十分復雜,維護保養特別困難,陸上保養還好,遠洋編隊的艦艇上,著實是能要人親命。
所以簡化勢在必行,騰飛集團所掌握的無軸承槳轂對大型直升機來說無法應用,全金屬槳轂,又無法滿足海軍的需求。
于是合作的瓷都廠便提出使用球柔性槳轂,采用彈性軸承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想法是,從俄國進口彈性軸承由國內負責設計槳轂。
結果俄國人獅子大開口漫天要價,無奈下只能只能自己解決,瓷都廠那邊倒是沒什么東西騰飛場這邊,剛開始也沒覺得自己有什么,結果在儲備的資料了一番就翻到了鋁鋰合金和天然橡膠的硫化處理。
最難的事兒就這么解決了,彈性軸承自然是順利了落地。
這事兒知道的人不少,甚至都已經成為業內的佳話。
可是呢,莊家也偏偏就痛哭流涕的說他們用了八年時間,耗費三十多個億才完成,旁人也沒得辦法,誰讓只有騰飛集團才能做出這種彈性軸承呢。
這就是把事情做到了唯一,自然就可以隨心所欲。
硬,可以霸氣外露;軟,當然也就可以耍賤賣萌!
至于會被說臭不要臉,莊建業根本就不在乎,相較于中國騰飛的四個字,臭不要臉這三個字算個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