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卡羅夫說的是頗為自信,里賓斯基仔細的想了想,然后點點頭,表示贊同馬卡羅夫的看法。
事實上不止是里賓斯基,俄國航空工業界的主流意見其實跟馬卡羅夫差不多,都不覺得中國的航空工業水平能比新德里高上多少。
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答應總部首長的要求,同意中國“仿制”俄國的蘇—27戰斗機。
就如同他們同意新德里仿制蘇—30MKI戰斗機一樣。
而在新德里這個項目上,不但讓俄國和蘇霍伊航空生產聯合體賺的盆滿缽滿,更是令馬卡羅夫和里賓斯基這樣的經辦人撈了不少好處。
因為新德里為了“仿制”蘇—30MKI戰斗機不但從俄國引進了生產線,更是不得不大批量的從俄國進口蘇—30MKI戰斗機幾乎所有的零配件。
如此一來,俄國的機械加工、設備制造、配套廠家就被新德里這么一條短短的蘇—30MKI戰斗機生產線完全帶動起來,不但解決了就業問題,穩定了技術流失的技術工人隊伍,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狠撈了一筆,給自己強行補了一波血不說,更是把一錘子買賣做成了長久的獨門生意。
紅利少說能吃上15年,總收益將達到驚人的300億美元。
毫不夸張的說,自從彼得大帝以來,幾百年來俄國人就沒有做過如此成功的生意。
有新德里這個珠玉在前,俄國人當然想要將其多多復制,于是他們將目標盯向中國,因為在他們看來中國與新德里有著相同的人口規模,社會發展程度也大差不差,最最重要的是兩個國家都在冷戰時期接受過蘇聯的援助,俄國人對兩國的底子摸的很透,因此覺得既然新德里能夠進入他們俄國布下的圈套,那中國大概率是逃不脫。
如果中國也能跟新德里一樣,“仿制”蘇系列重型戰斗機,從生產線到零配件全部讓俄國供給的話,不就等于另一個數百億美元規模的紅利到手了嘛。
屆時一個新德里,一個中國,這兩個發展中大國就如同俄國兩大養料來源地,用蘇式重型戰斗機這根管子,將養料源源不斷的輸送到日漸干枯的俄國體內。
往大了說可以穩定俄國局勢,保住蘇聯時代遺留下來的航空工業老底子;往小了說馬卡洛夫等人也可以從中兩頭通吃,中飽私囊。
可謂是于公于私實現雙贏,這么好的事兒簡直打著燈籠都找不到。
于是這次中俄就蘇—27采購案第12次會談,馬卡羅夫便一改以往在大修和保養問題上強硬的態度,流露出中國可以參照新德里模式,“仿制”蘇—27戰斗機,但前提是需要從俄國采購相關的成套設備和生產工藝。
參加會議的總部首長一聽,還有這好事兒?當即就表示,只要俄國同意中國能夠仿制,那中國可就不客氣了。
馬卡羅夫當時卻滿不在乎的表示,只要設備和工藝從俄國采購,剩下的隨便中國怎么不客氣。
如此表態的馬卡羅夫底氣還是很足的。
因為生產設備和制造工藝就如同兩個無形的枷鎖,只要拷住中國,就算中國折騰出花來,也跳不出俄國規定的條條框框,這是什么?
這便是技術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