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簡單粗暴的做法,別說是副司長等人看了不可思議,就是通用、普惠、羅羅三大航發巨頭的核心航發工程師見了同樣會感覺頭皮發麻。
材料本身的耐熱性得達到何種程度才敢這么硬吃渦輪前的絕對高溫?
要知道鎳基合金在1100攝氏度內部的結構便不再穩定,若非如此,航發工程師也不可能開發出氣膜冷卻孔那般復雜到變~~~態的冷卻結構,可既便如此,溫度至多也就提高到1300攝氏度,再高也就沒辦法了。
所以航發工程師們除了進一步深挖鎳基合金單晶結構材料的潛力,盡可能將這種單晶結構做到極致,剩下的便是想法設法的開發耐熱涂層材料,為鎳基合金葉片涂上一層皮膚。
然而不管是深挖材料的單晶結構,還是涂上一層皮膚,著眼點都是放在鎳基合金本身上。
在這方面美國、歐洲和俄國這些個航空強國走在世界前列,中國卻落后很多,沒辦法那些個航空強國在這方面積累了足有半個多世紀,經驗積累的多到爆炸,并且還在不斷前進。
中國當然也想在這方面追趕,奈何國內航空工業起步本來就晚,真正理順的要等到十號工程首飛,與航空強國整體差了40多年。
而鎳基合金這東西偏偏又是個極其吃經驗的東西,特別是單晶結構,各類金屬元素的配比,冶煉的火候,熱處理的程序等等東西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那是需要幾十年如一日,上千萬次試驗總結出來的最佳方案。
【看書領現金】關注vx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看書還可領現金!
若非如此,那些航空強國怎么就敢把最新的鎳基合金的金相數據當做研究成果公之于眾呢?
還不是清楚這里面的門道,知道其他國家就算知道金相數據,也做不出來同類產品,因為這類東西關鍵不在數據,而是整個生產的全流程。
國內其他航發制造廠當然知道這個殘酷的現實,可卻半點兒辦法都沒有,想要追,最快也要二、三十年的光景,換句話說他們這帶人是看不到希望的。
看不到希望就沒有成績,沒有成績就等于沒有政績,都到了這個位置了,堂堂央管干部,誰不想在未來的廠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可自己有沒有那個能力,怎么辦?
于是不少廠就把注意打到了俄國或烏克蘭的身上,用他們強于國內的航發熱力部件制造技術為國內的航發廠做代工,然后拿到國內貼上廠標當做“國產”裝機使用。
毛子們有錢賺當然愿意了,可問題是毛子的質量把控太差不說,商業信譽同樣拉胯,搞得國內幾個航發廠是欲仙欲死,卻又有苦說不出,俄國和烏克蘭只看錢外,美國和歐洲除了要錢還要命,所以就算毛子們各種惡心加操蛋,國內航發廠也是打掉牙往肚子里吞。
而如今,騰飛集團似乎在鎳基合金外找到了另一個前進更加廣闊的解決方案,在場的幾個航發廠的負責人心里就開始活泛起來了,既然受夠了老毛子鳥氣,能不能也來個進口替代,把騰飛集團的產品拿過來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