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的同類機型到是沒這么多將就,問題是俄國人的產品太粗糙,安全性和穩定性還不是國內,用了實在是有些心里毛毛的。
于是乎當時的騰飛集團干脆另起爐灶自己做一個算了。
畢竟當時騰飛集團正在TRJ—500的基礎上研制出加強版的TRJ—700支線客機的全尺寸設計,騰飛集團便以TRJ—700支線客機全尺寸設計為藍本,機艙的寬度不便,進一步拉長機身和翼展。
與此同時將發動機尾部吊艙移到機翼下方。
然而拉長機身和翼展使得飛機的結構總量直線提升,原本應用在TRJ—700支線客機上WD—56ML渦扇發動機的推力明顯不夠,而當時的WD—66還不如現在的成熟,怎么辦?
當時負責這個項目的林光華借鑒了老毛子的做法,推力不夠發動機湊,再加兩臺,變成四發機,推力不就上去了?
雖然簡單粗暴,但卻十分有效。
至于四條發動機在油耗和維護上成本太大,有些得不償失的缺陷,無論是當時的騰飛集團還是現如今的中國騰飛還真就不在乎,畢竟TNB—19B只是個試驗驗證機,除了繞不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外,最重要的是TNB—19B每次改裝的成本都不低,在內部設備各種拆了裝,裝了拆的折騰中,多維護兩臺發動機真就沒啥。
然而四臺WD—56ML渦扇發動機雖然能夠將TNB—19B給托起來,但WD—56ML渦扇發動機的推力終究太小,再加上TNB—19B型飛機42米長的機身,卻沿用了TRJ—700支線客機的3.5米寬的直徑,導致整個機身特別的細長,從而將本就細小的WD—56ML渦扇發動機襯托的更加苗條。
以至于不少航空界的業內人士見到TNB—19B都會來一句不約而同的調侃:“這不會使用5臺APU(輔助動力裝置)來驅動的吧?”
當然,相較于5臺APU,TNB—19B型飛機更多的還是被叫做臘腸。
實在是機身細長細長的,跟一根臘腸還真的很像。
可不管是5臺APU的調侃也好;像臘腸的玩笑也罷,當國內沒有拿得出手的飛機前往巴爾干半島接回哪里的國人時。
這款帶著應急性質的非典型飛機卻是最為合適的機型,因為TNB—19B型飛機從根子上講就是一款民用飛機的拓展型,上面應用了不少TRJ—700支線客機的技術,甚至在機身的零配件上兩款機型還能做到一定程度的通用。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便是航程,5620公里雖說無法從國內東部地區直飛巴爾干半島,但從邊疆區出發卻綽綽有余。
即便因為種種原因無法經過土耳其飛往貝爾格萊德,需要繞到俄國的黑海轄區,經過羅馬尼亞在進入貝爾格萊德,饒了個大圈兒,但TNB—19B型飛機依舊可以輕松克服。
基于這些硬性指標,上級在審閱莊建業提交上來的報告后,立刻便同意了這項請求,開始對TNB—19B型飛機行進緊急改裝,然后飛赴貝爾格萊德。
至于效果……
剛剛落地的外事部門領導一句話就總結到位了:“當時看著我們是咱們自己國家造的飛機,那些個想看熱鬧的域外國家,一個個都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