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這話,軍內領導和總部首長神色如常,沒辦法,莊建業啥尿性他們太清楚了。
可是同樣是調研組成員的那位在上層經濟會議上發言,痛斥國內的某些部門和團體不顧大局,導致引進歐美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某機械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的臉確是一沉。
自從那天總部首長發飆,說他們在軍工體系中已經有了備用方案,這才敢亮出FCNB—2000去執行貝爾格萊德任務。
聽了這話,這位高級研究員起初跟其他人一樣都很驚愕,但很快這位高級研究員便不再理會禮節上的問題,而是臉上浮現出一抹自信中夾雜著些許不置可否的冷笑。
軍工體系中居然有備用的技術方案?
先不說總部首長說的真不真實,就算是真實的,這樣的大尺寸金屬高精度鍛件兒的技術備用方案最先掌握的也應該是他這個高級研究員才對。
畢竟他不僅是國內高精度鍛造領域的技術權威,就算是在國際上也享有不小的知名度。
年輕的時候可是跟著老一輩參加過兩彈一星的配套工作。
【書友福利】看書即可得現金or點幣還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關注vx公眾號【書友大本營】可領!
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遠程導彈以及遠程運載火箭上的精密鍛件這位高級研究員或多或少都有參與。
若非如此,普通的技術工作者又怎么可能坐在這樣的高級別會議上,痛心疾首的談論韜光養晦的必要性?
所以這位高級研究員不但級別高,資歷深,更是清楚國內的高精度鍛件兒工藝的現狀。
不但制造難度大,生產周期長,而且質量很不穩定。
眼瞅著都快21世紀了,國內的導彈和高級別戰機的生產中所需要的鍛件兒的加工還得用人工拿著銼刀一點點的磨,如此才能達到加工精度。
相較于歐美發達國家的全自動化、數控化加工不知道落后多少。
平時還好,慢慢生產聊勝于無,可到了緊急情況怎么辦?
就算加班加點,效率也不會比平時提升多少,屆時前方的導彈打光了,回頭一看家伙事兒沒了,難道也要讓部隊跟晚晴的北洋水師一樣,抱著艦炮干瞪眼兒?
正是基于這個原因,這位高級研究員才主導了從國外引進相關設備和技術,從而完成技術上的跨越,將國內的大型金屬鍛件兒的技術水平來一次跨越式發展。
甚至不惜學習汽車工業,用國內的市場換取國外的技術,反正只要能把技術追平,哪怕犧牲些利益也在所不惜。
為此,這位高級研究員招來了無數罵名,可他不在乎,只要能在下個世紀頭十年,將國內的大型金屬鍛件兒的技術水準提升到發達國家九十年代的水平,就算被千刀萬剮他也在所不惜。
正因為如此,他聽了總部首長的話簡直就跟聽到幼兒園小朋友問他太陽為什么那么圓一樣,幼稚的不行。
真要是有技術方案,他有必要背著罵名強力推進國外的引進計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