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們選擇性的相信那些唱反調者的言論,并冠以“知情人士”或“匿名人士”加以渲染。
當然了,有選擇性失明的,自然也有理性的,呼吁要注意這次極具代表意義的戰略空運演練,不過話雖然說得漂亮,可到最后卻又覺得國內在戰略空運上還只是個小學生,想要真正形成威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總體而言海外媒體依舊以其高人一等的態度認為這次戰略空運演練并沒有新聞畫面中展現的那么震撼。
耐人尋味的是俄國媒體這一次并沒有對國內的戰略空運演練如以往一樣給予中性,甚至的褒揚的評價,而是跟西方的諸多媒體一樣,進行了極其深刻的批評。
甚至在某些措辭上比西方媒體還激烈和大膽。
其中一篇分析文章更是從運—17開始將中國騰飛生產的幾款運輸機批的是一無是處,臨到最后話鋒一轉,將伊爾—76MD戰略運輸機稱為國內空軍這次戰略空運演練當中為數不多的亮點,然后便不要臉的大談伊爾—76MD戰略運輸機的巨大實戰價值以及后續改進型的強大性能。
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與其說是深度分析,還不說是變相的廣告更加貼切。
而這次國內這次戰略空運演練除了對東南沿海軍事斗爭周邊造成強大沖擊外,影響最大就是俄國了,沒辦法,如果國內的軍用運輸機可以自給自足的話,那俄國國內那么多二手的伊爾—76可怎么辦?
正因為如此,俄國的媒體除了批評之外,還派出了軍售代表告知國內,俄制的伊爾—76MD運輸機可以在之前報價的基礎上降價20%。
這還不算,后續更為先進的伊爾—76改進型同樣可以優先出售給國內,價格同樣有很大的優惠。
一改數年前國內尋求采購伊爾—76時,漫天要價的嘴臉,恨不得抱著國內大腿狂喊低價大促銷。
沒辦法,不管國內唱反調的叫的多歡,俄國的軍火生產廠心里很清楚,以中國那種只要自己有的東西,別人的就靠邊站的做派,伊爾—76可能真的要涼涼。
若是數年前涼涼也就涼涼了,問題是俄國軍火商瞧準國內戰略運輸機的空白,近些年投入巨資翻新了相關的生產線,就等著大把的二手伊爾—76改裝訂單雪花片一樣的飄來。
結果,國內自己的中大型軍用運輸機居然成了氣候,這些年投的錢眼看就要打水漂,俄國軍火商們那心情可想而知。
架子拿不住了,只能揮淚大甩賣,畢竟能挽回一點兒損失是一點兒,總比一分不賺把底褲賠光要強。
眼瞅著運輸機制造商如此狀況,俄國的其他軍火制造商同樣坐不住了,沒辦法,這種灰犀牛誰都扛不住,于是合起伙來通過政府授權俄國駐華武官處,即刻了解國內相關裝備的實時動態。
了解這方面最好的切入點便是演習,于是俄國駐華武官處一番操作之后,以軍事觀察員的身份,獲得了前往西北大漠觀摩演習的資格。
當然這一切,坐在飛機上的小滿并不知情,他只知道,當飛機降落的那一刻,一場惡戰正等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