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托夫早知道國內某些人是按著這樣的心思,寧肯在京城里被俄國國內的軍火制造商罵成狗,也會躲在武官處里一聲不吭的茍下去。
要知道在當今的國際軍火市場上,中國和俄國的武器裝備的市場重合率是最高的,正因為如此,俄國的有識之士對中國的裝備研發是很警惕的。
并在數年前就開始呼吁俄國國內的軍火制造商不要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賣給中國,就算是為了錢,迫不得已,也要背后留一手,免得被中國人學去了,富了徒弟餓死師傅。
沒錢看小說?送你現金or點幣限時1天領取!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免費領!
基于此俄國近些年對華武器銷售的政策的確有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強調所謂的知識產權,并積極的在正式合約上增加所謂的附加條款。
就比如說成功集團為巴基斯坦打造的“梟龍”輕型戰斗機,就被俄國禁止銷售給出中國和巴基斯坦以外的第三國,原因是該機所使用的RD—93型渦扇發動機的俄國生產廠家沒有出售給第三國的許可。
中國和巴基斯坦當然可以銷售“梟龍”戰斗機,前提是不帶俄國的航空發動機。
問題是缺了心臟的戰斗機還能叫戰斗機嗎?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就比如說進口俄國的S—300防空導彈系統的最新改進型S—300PMU2系列防空導彈系統,按道理是國內最先訂貨的,但俄國出于種種原因遲遲不給交付。
不給交付就不給交付吧,說什么產能不足也算理由充足。
可轉過年,俄國卻將同類型防空導彈系統優先交付給新德里,說好的產能不足呢?
這也就罷了,關鍵是俄國根據新德里實際使用情況,在對話出售的版本上做了一系列的修改,使其性能遠遠不如俄國自用版,甚至在某些指標上連新德里使用的版本都比不上。
還有蘇—27戰斗機的組裝生產線,相關協議九十年代初就已經敲定了,結果俄國人覺得虧了,竟然拿著所謂的知識產權想在敲一筆技術轉讓費,不給就斷掉后續的蘇—27零配件。
……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這些年俄國對華銷售是波折不斷,即想賺錢,又不想掏空老本兒,又要放著國內反超,可謂是糾結的要命。
在這樣的糾結中還要保持自身的技術優勢,如果是蘇聯時代也就罷了,畢竟那是數一數二的超級大國,使使勁兒也就保持了,可是現在,一場休克療法幾乎讓俄國直接休克了,幾乎國將不國,得虧蘇聯老底子厚實,不然俄國別國二流強國,三流強國能不能保得住都不知道的。
正是知道這些主客觀因素,巴洛托夫才會后悔不已,恨不得自己給自己來兩耳光,哪怕他很清楚以國內的發展勢頭,超越俄國是遲早的事兒,然而巴洛托夫跟其他俄國有識之士一樣,希望這個過程晚點兒,遲點兒。
最起碼不要在自己的任內出現。
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