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但沒有達到應有的目的,而且還如同在竹竿上穿著肥肉的熊孩子,直接就把兩只老虎給惹毛了。
不但要吃竹竿上的肉,還準備把作死的熊孩子也一口給吞了,當然既能吃肉又能吃熊孩子的只能是兩只老虎中的一個。
分食……在航空工業這個高度壟斷性行業里是不存在的。
正因為如此,雙方的底線都不可能動,也就意味著互不相讓。
對于中國騰飛來說,阿聯酋是自己被域外某大國納入xxx法案后,是除了泰國之后另一個重要的海外支撐點。
以此為基礎能夠輻射整個中東及北非地區,為未來中國騰飛,由騰飛集團的民用為主,軍品為輔的銷售戰略,轉型為軍民并舉有著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因為只要中國騰飛借助TA航空生產聯合體的投資在阿聯酋站穩腳跟,就等于是把觸手伸進了中東和北非,甚至東非地區也能夠影響到。
盡管該地區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經濟條件并不怎么樣,很難與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形成的龐大市場相比擬。
中國騰飛深耕這一地區,而不發力歐美市場似乎有種丟了西瓜撿芝麻的感覺。
問題是,歐美市場的確好,但對中國騰飛的壁壘也非常明顯。
這么多年了,從二十三分廠開始,歷經騰飛廠、騰飛集團乃至現在的中國騰飛。
在歐美市場賣的最好的整機航空產品就是八十年代的航空仿真模型。
至于其他的整機航空產品,包括起家的無人機,理論上來說都不是騰飛出產的,而是借助H公司等歐美所謂的代理商實現的。
至于有人駕駛飛機就更不用說了,至今都拿不到歐美的適航證,想要在歐美國家銷售想都不用想。
而這也是為什么中國騰飛在國內名氣大,但在國際上籍籍無名的原因所在。
哪怕近些年在航空高端材料和航天專用配件方面做得風生水起,但這兩個領域圈子太小不說而且特別專業,就算是做到了頂級水平,也沒人知曉中國騰飛到底適合什么玩意。
更關鍵的是,這兩樣業務雖然利潤不錯,但盤子太小,增長前景有限。
當年騰飛集團的時候還能勉強當飯吃,現如今成立中國騰飛,這兩個業務板塊的業務增長率還不夠消化幾個新加入的航空廠和研究機構呢。
所以中國騰飛還得走出去,在海外拓展新業務,用龐大的海外市場供給自身的發展,最起碼也要熬到國內市場被培育起來再說。
既然歐美市場進不去,那就干脆不去了,直接深耕基數更大的發展中國家這個下沉市場。
至于利潤的問題,中國騰飛并不擔心,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好東西那些發展中國家消費不起,低端另類高性價比的大眾貨還是沒問題的。
若是其他航空制造企業估計很難做出改變,可對中國騰飛這個全能選手來說,做些高性價比的低端貨簡直就跟外星文明的降維打擊,真的是不要太簡單。
不說別的,就拿這次中國騰飛參加阿布扎比防務展主打的一款無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