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兩家早年騰飛集團參與創建的芯片制造廠,WHZB和WHNB這幾年的投入可是海量的,特別是在光刻機和蝕刻機等重要芯片生產設備的研發上,幾乎可以用天文數字來形容。
這也就罷了,關鍵是這些設備的受眾很小,只有國內外為數不多的幾家芯片制造企業能用得上,屬于小眾中的小眾。
正因為如此,這些芯片制造廠通常選擇自己最熟悉,技術最成熟同時也是業界最知名的那家設備生產企業所生產的設備,如此才能保證自家產品的品質和質量。
相比之下,設備的價格反而是次要選項。
國內在該領域本來就不是很突出,貿然殺入這個領域根本就得不到市場的普遍認可,若非如此,早年國內還算不錯的光刻機和蝕刻機也不可能被進口所替代,實在是市場經濟規律的內在邏輯令國產的芯片制造設備很難有生存的土壤。
所以WHZB巨資研發的芯片制造設備的前景可想而知,除了WHZB自己用外,根本就不可能有任何的外銷記錄。
換句話說,WHZB的芯片制造設備進口替代計劃不但是個賠錢的買賣,而且還是個賠大錢的買賣。
沒辦法,整個研發投入基數就擺在那兒呢!
基于此,不少國內的經濟學家,業內的知名學者都在批評WHZB創始人欒和平的做法,認為這個從小家電代工廠一路發展起來的電子工業領域的梟雄就是個不懂經濟的莽夫,明明可以用更節約成本的市場經濟規律優化配置資源,從而撈取跟大的利潤空間。
可欒和平就跟腦袋長了根折不斷,掰不彎的牛皮筋一樣,非要很砸芯片制造關鍵設備,以至于企業成立五、六年,只有一年盈利67萬人民幣,其余時間都是巨虧。
不是沒人看好WHZB和WHNB這兩家國內少有的掌握著200納米以下高端芯片制程技術的全產業鏈芯片生產廠,也愿意拿著錢來投。
就比如在國內科技圈兒極具影響力的聯想集團,就準備以股權置換的方式,將旗下價值86億人民幣的股票抵押給銀行,換取72億人民幣的貸款,轉投WHZB芯片制造廠,以此換取15%的股權。
雙方就這筆投資談的是相當順利,可到了技術研發投入這塊,雙方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欒和平堅持每年拿出不少于18億人民幣投入到技術研發當中,其中芯片的關鍵制造設備的投入不少于總研發費用的一半兒。
九十年代中后期的18億人民幣可不是小數,結果欒和平就跟敗家子兒一樣,往研發這個無底洞里砸,這讓聯想哪里受得了。
要知道這18億人民幣的研發費用節省下來,WHZB和WHNB的財報上每年的凈利潤至少在12億人民幣以上,絕對能亮瞎一眾投資人的鈦合金狗眼。
若是操作得當,這個利潤能在資本市場上撬動幾十倍的杠桿兒,跟開印鈔機沒啥區別。
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面前,聯想集團自然是不同意了,別說18億人民幣的投入,就是一分錢聯想都不相往研發這塊扔。
所以他們要求欒和平取消所有的研發費用,終止一切研究項目,如果需要等資本市場撈到錢了,拿著票子去世界各地買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