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莊建業等人會這么肯定,原因很簡單,目標發現與指揮控制體系這東西他們并不陌生,從當初提供給空降部隊用于戰術指揮的運—6指揮機,到九十年代初為競標海空軍空中搜索的TRJ—500雷達警戒機。
細細算下來,從騰飛集團到現在的中國騰飛已經在這條技術線上發展了三代產品。
是的,在這方面中國騰飛的確已經發展了三代,只不過第三代產品已經脫離了大氣層的桎梏,沖到了外太空,至此脫離航空范疇,成為貨真價實的航天技術。
因為接替第一代衛星間通信的第二代試驗衛星星座中的三號衛星上加裝了一個由中國騰飛研制的合成孔徑雷達成像模組。
從而令三號衛星在既定的完成衛星間星鏈加密通信以及與地面站配合完成全球范圍內衛星數據共享試驗的同時,驗證中國騰飛所研制的合成孔徑雷達成像技術的可行性與適應性。
為此,中國騰飛投入了6億人民幣用來進行相關研究和生產制造,并為此準備了一顆試驗用衛星和兩顆備用替代衛星。
等到位于近地軌道的三號試驗用衛星按照試驗要求加速沖向大氣層時,留下的星座空檔必須填不上,畢竟衛星間信息傳輸這個已經投入20多億人民幣的大項目無論如何也不能半途而廢的。
那有人會問了,既然大方向不便,那為什么還要把壽命完好的三號衛星墜入大氣層呢?
原因很簡單,“殺手锏”計劃中的反艦彈道導彈可是一直在穩步推進的,總體的尺寸、射程、攻擊范圍都大致確定了,相應的材料和制導機制同樣被一一攻克。
若非如此,總部也不可能在內部會議上要求新世紀頭五年完成相關實彈試驗,頭十年形成戰斗力。
不過整體的發展順利不代表細節上全都完善,就比說精確打擊體制,預定的反艦彈道導彈攻擊彈頭的精度使出吃奶的勁兒也只能做到8米的程度。
這要是攻擊陸上固定目標,8米的精度足夠秒殺一切存在了,問題是反艦彈道導彈打擊的是海上移動目標,8米的誤差看著不多,但在茫茫大海上卻極易出現偏差,絕對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當然,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是加裝一套衛星定位模組,以高精度衛星定位系統確保再入彈頭的打擊精度,通常可以做到1米以內。
問題是此時的國內別說衛星定位系統了,就是自己的衛星通信系統都不太夠用,購買國外的相關組件就更行不通了,反艦彈道導彈可是國之利器,常規裝備中的殺手锏,這么重要的裝備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使用無法自主可控的設備。
平時倒也罷了,關鍵時刻域外國家萬一關掉衛星定位系統怎么辦?這仗還打不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