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總部首長在內部會議上所說的那樣:“如果我們不解決防空問題,你的坦克造的再先進也是個活靶子;軍艦做得再好也免不了出海就被擊沉的命運,與其現在急吼吼的各干各的,不如把資源集中起來把關鍵的問題解決了,到時候你們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不遲!”
其單位或許對總部首長這番話還有些后知后覺,多次參加這類內部會議的莊建業可是全聽進心里去了,若非如此他也不會死皮賴臉的往四代機、防空反導這方面靠。
要知道上級的大政方針就是風口,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更何況莊建業比豬輕多了。
在海外業務暫時受阻,莊建業自然要抓住國內的風口,就算飛不太遠,飛不太高,最起碼也不會讓偌大的中國騰飛原地踏步不是。
DZB—1500巡航導彈算是開了個好頭,不過相較于改進型DZB—1500巡航導彈,老款就有些不夠看了,提高了精度,實現了全天候,DZB—1500巡航導彈雖然外表沒什么變化,可實際上早已是脫胎換骨,也因此得到了空軍作戰部隊的認可。
于是斥資6.5億人民幣,以DZB—2500巡航導彈的代號采購了80枚,裝備剛剛列裝改進型轟6轟炸機的空軍某部空炸機團。
理論上是這個團具備對第二島鏈的威懾能力。
之所以說只是理論而不是威懾,原因很簡單,DZB—2500巡航導彈具備打過去的射程,卻不具備精確打擊該區域各類目標的條件。
沒辦法,國內的綜合偵察系統才剛剛起步,國內各區域的天文地理的數據化圖像測繪工程還沒有完成,就別說外海了。
更何況,海外也不可能隨隨便便就讓你去測繪,想要完成這項工程只能利用太空中的衛星,問題是現在國內的空間能力并不強大,并不能支撐現有的需求,所以空軍部隊購買了80枚DZB—2500巡航導彈作為威懾力量后就再沒有增加采購,有子彈沒準星,打出去也白打,買那多也是浪費。
對此莊建業很是有種明明能靠實力獲得女神芳心,卻最終用的是絕美的容顏,簡直是暴殄天物呀。
于是下定決心,要在這方面把短板補齊,于是乎搭載合成孔徑雷達的遙感衛星便提上日程,加之反導\反衛星系統,反艦彈道導彈系統都設計合成孔徑雷達技術,于是在莊建業的提一下,干脆將合成孔徑雷達單獨劃分出來,作為中國騰飛的一個重點方向進行研究。
而作為“天鏈”計劃中的第二代星座三號試驗衛星便是一顆集合成孔徑雷達遙感以及合成孔徑雷達成像與一體的實現衛星。
在軌128天,不但利用合成孔徑雷達第一次實現國土勘探成像工作,之后的重返大氣層更是驗證了毫米波合成孔徑雷達成像在高超聲速狀態下對目標鎖定的可行性。
既然中國騰飛已經在航天領域將合成孔徑雷達玩兒到這種程度,當總部下達各單位嘗試研究空軍綜合目標指示和指揮體系時,中國騰飛只不過在航天和航空之間的旋轉門上轉了身,直接就把航天技術嫁接到航空領域,自然是毫無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