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就在總部首長結束對俄國的訪問,打道回府準備著急空軍相關負責人,準備將目標指示和指揮體系納入中長期發展規劃時,中國騰飛利用合成孔徑雷達、“天鏈”信息傳輸改良而來的數據鏈等航天技術,整合到TRJ—700支線客機為平臺的空中聯合地面攻擊雷達指揮機方案便送到了總部首長等人的面前。
這時候總部首長等人方才意識到航空與航天之間的桎梏一旦打破竟然會產生如此濃烈的效果,與此同時也不禁佩服當年老總部首長的遠見卓識,將當時的騰飛集團設為橫跨航空、航天兩大工業門類的試點兒,并一直延續至今。
剛開始的時候還沒看出讓騰飛集團同時擁有航空、航天業務有什么促進作用,畢竟當時的騰飛集團內部這兩大業務板塊也是各干各的,同樣相當撕裂。
以至于不少人都對老總部首長的主張生出強烈的質疑,甚至某些領導干脆提出將騰飛集團拆分,航天業務歸航天口;航空業務繼續讓航空主管部門把握,這樣不但責任明晰,而且也么能更好的促進企業的發展。
好在當時退下去的老總部首長的影響力還在,算是保住了他這個任內唯一欽點的改革試點。
但質疑聲這些年從未間斷過,即便是繼承老總部首長的總部首長,有時候也不免對老總部首長當初的決定有些異議。
覺得當下的中國騰飛更應該把注意力放在他們起家的航空業務上,就如同日本的川崎重工、三菱重工一樣,先把一個行業做精做透,再去想著開拓其他業務。
認為在三代機抓緊服役,四代機逐步上馬的情況下,具備一定先進航空技術的中國騰飛更應該集中力量于一處,而不是在龐雜的多業務格局中分散自己的精力。
好在,總部首長這個念頭也就是一閃而逝,大方向上還是遵照老總部首長當年定下的方針去執行,因此即便是心里存疑,但總體的方向沒有變不說,對中國騰飛還很照顧。
得虧兩代總部首長的堅持,中國騰飛才能熬過兩大業務在內部的漫長整合期,并最終借著空軍的目標指示和指揮體系招標得意將航空、航天兩大業務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這個時候包括總部首長在內的領導們才意識到,域外某大國任憑洛馬公司肆無忌憚的擴張并不是單純的打造一個壟斷軍火商。
而是借著各類兼并和重組,讓洛馬公司在航空、航天兩大領域更加的融會貫通,從而將兩大領域的尖端技術能夠在某些平臺上有機的整合起來。
以此為基礎不但能夠有效的促進兩大行業的發展,而且在交叉學科以及系統整合方面更具有分散型產業布局難以企及的優勢。
從這方面來看,當年老總部首長確定騰飛集團為橫跨航空、航天兩大業務板塊試點不可為不高瞻遠矚。
要知道,這次中國騰飛提交上來的目標指示和指揮體系可不單單只有利用TRJ—700支線客機改裝的運—3X系列特種支援飛機平臺,而是將未來的天基,正在全力打造的陸基防空反導系統完全整合起來,令原本平面的二維指揮架構成為三維立體式的全景動態指揮模式。
想想中國騰飛在兩大業務方面的技術融合,在看看利用運—3X系列特種支援飛機平臺所展現出來的龐大愿景,令不少總部的領導私下里不在叫中國騰飛是騰飛系或騰廠,而是冠以一個更加高端大氣的稱謂:騰·洛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