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期許的自然就有唱反調的,這部分人的理由也很充分,先不說中國騰飛畫的這個大餅能不能實現,就算能實現付出的成本也是在忒大了些。
光第一階段五款特種支援飛機的研發總額中國騰飛就要價296億人民幣,這還不保證日后因為成本上升而造成的進一步提價。
那可是近300億人民幣的投入呀,哪怕分成五年,每年也將近60億人民幣,要知道以目前的經費總額,空軍每年的經費還不到200個億,60個億等于是把空軍每年三分之一的經費拿出來,砸向一個并不確定能成功的未知項目,這風險實在是有些大。
而這還只是第一階段,若是再算上剩下兩個階段,總成本則高達1487億人民幣,
此時此刻,國內最大的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設的三峽工程的總預算不過1380億人民幣,實際投入將將764億人民幣。
也就是說空軍三個階段的目標指示與指揮控制體系的總費用超過了三峽大壩的總預算,即便按照通貨膨脹率來計算,空軍的這個大項目的成本也有些多的過分。
要知道當初建設三峽時就因為成本太高引起很大爭議,但不管爭議多大,三峽建成后利國利民的作用是立竿見影的。
空軍的目標指示與指揮控制體系投入比三峽還多也就算了,作用就算有也是隱性的,別說老百姓看不到,就是部隊內部估計都沒有明顯的感受。
沒辦法,無論是特種支援類飛機還是天上的衛星亦或是防空反導系統,個頂個都是躲在幕后默默窺屏的大神級存在,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自然無法去感受。
正因為如此,不少人反對空軍在這個時候打造目標指示與指揮控制體系,覺得這么大的投入實在得不償失。
問題是不建立這套體系的話,那國內的上空就跟不設防一樣,時刻面臨著境外勢力的威脅,如果不能保證國內的安寧與穩定,經濟建設也就無從談起。
于是在軍內大領導的力排眾議下,總部首長壓縮陸海軍的經費的同時,將每年的計劃外特別經費劃出一半兒,在加上劃撥的研發經費以及地方上的科研基金補助,每年湊出225億人民幣投入到目標指示與指揮控制體系的研發之中。
中國騰飛的要價雖然貴了點兒,但效率和品質卻是業內公認的,只要奶水供得上……呸,是資金到位,中國騰飛必然是雞血滿滿,不讓客戶滿意誓不罷休。
于是在總部資金砸下去第二年,利用運—17中型運輸機改裝的運—17X醫療救護專用飛機便實現首飛,緊隨其后在TRJ—700支線客機的基礎上改裝的運—31心理戰飛機也成功下線,然后便是運—32、運—33和運—34……
中國騰飛在充沛資金的澆灌下,原本計劃歷時五年才能完成第一階段研發,只用了三年半的時間就提前完成,這讓空軍和總部非常鼓舞,二話不說繼續砸錢,那意思很明顯,就是要把中國騰飛的潛力徹底用錢給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