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對復雜且昂貴的隱身涂層變得可有可無,在保養上自然就沒必要那么在意了,條件潤許可以噴涂,若是沒那個條件,涂上一層普通涂裝照樣能把三代機按在地上狠勁兒摩擦。
問題是中國騰飛的技術路徑是不錯,但要實現卻十分的困難,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整個纖維編織的方法非常復雜,以至于在前五年的時間里當時的騰飛集團只能依靠簡單的設備手工完成試驗樣品的制備工作。
廢品率和材料的浪費率高得嚇人,時間成本就更不用說了,往往需要三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可既便如此每次也只能制作一個電視遙控器大小的試驗樣品。
這樣的情況下,哪怕碳纖維特種編織隱身路徑前景再好,也永遠得不到實際應用,畢竟隱身飛機屬于工業品,不是藝術品,既然是工業品就涉及到大規模量產的問題,就算是中國騰飛的技術路徑能讓隱身飛機的性能提升一大截,無法工業化量產的情況下也是白搭。
所以尋找一種可以大規模量產這種自帶隱身屬性的特種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工業化量產方法便成為當時騰飛集團在這一領域攻關的重點。
然而問題是,即便知道面對的問題是什么,可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卻困難重重,怎么做,如何做,用什么方案,別說是當時的騰飛集團,就是放在整個世界估計都一腦門子漿糊。
就在當時的騰飛集團隱身材料工業化量產的問題上一籌莫展之際,一份通過特殊渠道獲得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內部學術刊物中的一篇文章引起了當時騰飛集團相關團隊成員的注意。
文章的題目是《通過三維編織技術實現碳纖維材料鏡反射的可行性》,作者叫理查德·門德爾松,瑞典裔美國航空材料學家,就職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航空材料實驗室,曾參與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多項前沿領域的航空材料研發。
而門德爾松的這篇文章則是他閑暇時突發奇想,假設的一種技術方案,即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那套轉為高性能軍用偵察衛星、先進太空望遠鏡、隱身飛機、新式戰略運輸機等航空航天產品提供高強度復合材料組建的三維編織機,通過重新編訂程序,構建新的陣列,或許能夠通過纖維纏繞和內部鏈接方式的改變具備一定的雷達鏡反射效果。
雖然門德爾松的文章并沒有說明具體的可行性,并在文章的注釋中說明這只是個猜測,更沒有所謂的后續。
畢竟美軍的隱身涂料背后站著的可是杜邦,每年的利益不是一般的大,若真搞出個對隱身涂料可有可無的新玩意,你讓杜邦去喝西北風兵嘛?
想要后續,除非杜邦撲街還差不多。
但不管有沒有后續,點沒點名可行性,對于當時的騰飛集團來說無異于是獲得了至寶,因為已經在這方面有了不少積累的騰飛集團很清楚,門德爾松的猜測不但正確,而且可行性極高。
這還說什么呢?美國的專家已經點名了方向,接下來擼起胳膊干就完事兒了,于是十余年如一日,歷經第一代DL—520三維編織機;第二代的DL—527三維編織機,終于在去年中國騰飛研制成功能夠編織自帶隱身屬性的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第三代DL—535三維編織機,從此一舉在這一領域做到了世界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