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在航天領域,一下子就并入了兩個航天研究所,六個航天生產廠,從而令中國騰飛由原來的只能生產近地軌道衛星,遠程火箭部分部件兒的重要航天配套單位,正式轉型為能有獨立研究、生產并發射遠程運載火箭,測控經營在軌衛星,為用戶提供實時空間服務的綜合性商業航天實體。
也就是說,中國騰飛非但沒有因為出售核心業務而被削弱,而是通過這一輪的兼并重組自身得到了極大的補強,特別是在航天領域,終于可以從運載火箭到控制在軌衛星做到全流程無死角的自主可控。
然而問題的關鍵還不是資產如何增大,產品如何卓越,而是上面的態度,那就是照著域外某大國的洛馬,打造一個真正屬于國內的大型航空、航天綜合體。
要知道有時候態度比效果更有效,哪怕沒有文字表述,沒有意見傳達,但就是比一萬個聲明管用。
如今的中國騰飛便是如此,通過一系列的兼并重組,擴大中國騰飛的業務范圍和資產規模,以此彰顯上面的態度,誰敢唱反調試試?保證讓你試試就逝世!
事實也的確如此,就在莊建業在電視節目里拿著鬧事兒的供應鏈企業殺雞儆猴之時,幾位大領導也在自己的辦公室里給那些個準備收購中國騰飛的友商立規矩。
要求很簡單,要么每年上繳38億美元的利潤;要么就痛快的拆分,并入中國騰飛。
這要是莊建業在這里別說38億美元的上繳利潤,就是后面再加個零他都敢答應,要知道趁著奧斯曼經濟局勢動蕩,莊建業殺進殺出賺的就不止380億美元,38億美元對他來說簡直不要太簡單。
可這個數對莊建業毫無難度,但對在座的一眾友商主要領導們卻是地獄級別的高難度。
是的,幾位大領導并沒有難為人,幾個友商外加兩個銀行,一共14家實體一共承擔每年38億美元的上繳利潤,平均下來一家不過2.7億美元。
可就這平均連3美元都不到的利潤額度卻把一位位友商領導的老臉都愁成了苦瓜。
別看他們有的效益很好,甚至小日子還過得不錯,不然也不可能獅子大開口想吞了中國騰飛,問題是日子不錯那是在國內,產品質量過得去,自然不愁銷路。
然而同樣的東西拿到國外就拉胯了,別說賣了,人家連看都懶得看上一眼。
產品賣不出去就賺不到錢,賺不到錢就換不了外匯,換不了外匯還談什么上繳利潤,要知道幾位大領導可說了,要的是美元,不是人民幣!
不過愁歸愁,但也有個別友商頭鐵的問道:“讓我們并入中國騰飛?難道他們每年就能上繳38億美元?”
“38億美元?你太小瞧中國騰飛了……”一位大領導冷哼一聲,旋即招來自己的秘書:“你告訴他,到現在中國騰飛上繳了多少!”
秘書趕緊打開手里的記事本:“去年全年,中國騰飛各項業務累計上繳118.47億美元;今年截止3月30號的第一季度,中國騰飛已經累計上繳46.53億美元,已經完成了去年上繳額度的39.5%,如果算上剛剛出售無人機業務上繳的178.59億美元,中國騰飛已經超額完成了今年的利潤上繳任務……”
這個數據一出,所有友商幾乎有一個算一個全都石化在哪里,一個個完全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