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二次重組盡管讓中國騰飛在優勢產業上得到了加強,可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老大難企業和單位。
長海固體火箭研究所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沒辦法,誰讓這已經是現下國內企業重組時的常規操作,畢竟國家和地方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養個一兩年還行,長久下去誰也受不了,還不如找個好婆家半賣半送的推出去,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成那就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市場經濟嘛,懂的都懂。
正因為如此,在2000年前后迅速擴張的企業往往都是規模跟吹氣球一樣,膨脹的特別快,但內中被各級部門塞了多少不良資產誰都不知道,反正在資產負債表里都是一串串漂亮到爆炸的數字。
但過不了多久,隨著不良資產的迅速衰落,連帶整個企業都被跌入深淵。
莊建業在擴張上歷來講究質量不求數量,但上層大領導的意思不能違背,好在大領導們體恤中國騰飛的不容易,允許莊建業等人可以有限度的選擇這些老大難企事業單位。
這就讓莊建業有了充分調整和布局的空間,比啥也不說,直接塞過來要好多得多。
而長海固體火箭研究所便是莊建業親自選中的重點單位,要知道能在現如今被莊建業列為重點單位的中國騰飛下屬企業已經少之又少,別說是一個新加入的老大難單位,就是一行在二十三分廠時期作創業的功臣單位也未必能撈到一個重點單位的名頭。
由此可見莊建業對長海固體火箭研究所的重視程度。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簡單,長海固體火箭研究所能夠補齊中國騰飛在航天領域當中最后一塊短板。
而這就不得不說中國騰飛在航天領域的定位了。
不管是上級賦予的任務,還是自身產品的競爭,產品的定位很重要,中國騰飛的航天業務同樣如此。
最為在這方面的后起之秀,想跟那些老牌的航天研究院競爭遠程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這類國之重器顯然不可能;跟幾個根紅苗正的空間研究所競爭通訊衛星和高性能遙感衛星也不現實。
至于發射場、測控中心這類國家投資建設的基礎設施就更不容易插手,似乎在航天領域中國騰飛除了給大佬們做配套也沒別的出路。
若是如此的話,那莊建業也不會一門心思的擠進航天領域,并喊出中國騰飛的目標是星辰大海的豪言壯語了。
事實上正是莊建業瞧準了國內航天領域的一大空白,這才一頭扎了進來。
而這個空白不是旁的,正是國內運載火箭快速發射與衛星迅速補充能力。
民用領域管這個叫做衛星低成本快速入軌;軍事上就叫做快速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