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價格也不算貴,也就115億美元,波音童叟無欺。
印尼左右一看,果斷選擇中國騰飛的方案,即便標準有所出入,架不住中國騰飛的方案價錢少一半兒,反正都是要全更換,自然是怎么便宜怎么來了。
只是讓業內人士沒想到的是,中國騰飛不但將這套底層技術原理用于航空生產當中的脈動式生產線,居然稍加改動用在了無人機的蜂群矩陣控制上。
要知道航空器的組裝精度可是要達到毫米級,遠比無人機要嚴苛的多,所以對于掌握IGPS核心技術的中國騰飛來說不存在任何困難,關鍵在于思維上敢不敢突破和創新,很明顯中國騰飛在這方面遠比業內想象的走得更遠。
可事實上中國騰飛遠比業內預想的還要大膽,實際上此時的中國騰飛早已不滿足在地面控制無人機編隊做些簡單的動作,而是已經利用一架運—15plus運輸機平臺,搭載改進后的無人機控制設備,在空中釋放無人機編隊,并指揮其對預定目標進行巡查和攻擊。
待技術成熟后,甚至會將這一技術應用在有人駕駛戰斗機上,從而在低烈度空中作戰中,讓有人駕駛飛機的飛行員同時控制三到四架大型無人機,危險時為自己探路擋槍;順利時直接對敵進行突襲和攻擊。
屆時配合著TY—22隱身無人機,中國騰飛將會打造一整套集對空作戰、對地攻擊、集群蜂群突襲、空中偵察引導為核心的一整套無人機作戰體系,甚至在某些低烈度武裝沖突中將無人機作為戰場主力,而非簡單的輔助。
以此為基礎,將這套系統稍加簡化,就能夠完成民用無人機方面的快速迭代,屆時不但可以應用于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而且還能重新進軍消費級無人機市場。
到那時,被李斯特收購的奧萊塔亞公司估計連中國騰飛的車尾燈都看不到,要知道中國騰飛出售的核心業務是消費級無人機,而不是整個無人機業務,中國騰飛在無人機方面的核心技術全部集中在軍用無人機領域,民用無人機不過是軍用技術簡單民用化為自家恰飯用的。
消費級無人機作為民用無人機的一個細分領域就更不用說了。
中國騰飛連應用于農業、電力、資源勘探和國土巡查的高端民用無人機都沒拿出來,就更別說金字塔頂端的軍用無人機了。
所以李斯特拿走的是塊肥肉,但對中國騰飛來說卻連傷筋動骨都算不上。
也正因為如此,中國騰飛內部了解內情的人都會在茶余飯后一個勁兒的感慨,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莊建業還是那個不吃虧的莊建業,中國騰飛依舊是那個無人機領域的祖宗!
總之一句話,中國騰飛起家的根本非但沒丟,還很瓷實!
可無論中國騰飛在無人機這個領域怎么做大爺,一場伊斯坦布爾的無人機群的表演秀卻如同蝴蝶的翅膀,深刻的改變了世界航空格局,因為透過這次表演秀讓世界不少國家看到一種全新的航空器發展模式,覺得以往遙不可及的航空制造業似乎距離自己并不遙遠,有人的他們玩不起,無人機的還不能招呼招呼?于是乎無人機再次成為航空界的新熱門,從而迎來了一輪新的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