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音即落,一身利落女士西裝打扮的湯莉莉按了下手上的自動控制器,屏幕上的畫面即刻切換,呈現出一張FC—23重型艦載戰斗機三維立體圖。
幾位來自總部的專家組成員立刻坐直了身子,幾個戴眼鏡的老專家更是把自己的眼睛摘下來,用眼鏡布好好擦了擦重新戴上,這才盯向屏幕上的FC—23三維圖。
沒辦法實在是湯莉莉向他們展示的三維立體圖著實讓這些總部的專家們視覺上受到極大的沖擊。
因為那種簡潔的外形,極具現代感的布局以及科技感十足的設計語言,都讓這些年過半百的中評專家組的專家們都不約而同的冒出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那就是屏幕上的這架飛機真的是咱們中國人設計的艦載機?
不止是這些專家組的專家們是這樣,剛進來的黃峰以及其他幾位海軍的領導和首長都是如此。
也難怪這些人會有如此想法,其實在場絕大多數人對中國騰飛的戰斗機研發是做過深入研究的,得出的結論也是一致的,無外乎一句話,保守的太保守,前衛的又過于前衛。
保守方面不難以理解,中國騰飛的初教6Pro,殲教—7MAX兩款主打的教練\攻擊機都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要說什么高新技術根本就談不上,盡管在某些指標上可以達到輕型戰斗機的標準,可在當今世界戰斗機普遍重型化的趨勢下,中國騰飛的輕型化路線顯得過于格格不入。
與之相反,中國騰飛在創新方面又是另一番激進的姿態,無論是“真龍”系列驗證機,還是半隱身狀態的FC—21,亦或是號稱中國版的YF—23的所謂垂直起降戰斗機。
無論是在氣動布局,還是在細節設計上,中國騰飛就跟換了個人一樣,只追求極致的創新和技術上的突破,似乎不搞點黑科技就對不起中國騰飛這個名頭一樣,以至于這些專家、領導和首長每次去中國騰飛都會有種眼前一亮,來了場科幻大片一般的頭腦風暴。
可問題是,中國騰飛的這些機型先進是先進,技術厲害是厲害,但整體的成熟度卻并不高,就拿前不久讓在場眾人驚嘆不已的垂直起降驗證機來說吧,類似YF—23的那種變體式飛翼布局的確令人驚嘆,由此帶來的超音速巡航也足夠的震撼,之后與殲—8E的對抗中碾壓對手的現實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可結果呢……
沒有一支部隊將其作為后續主力機型進行發展的,原因很簡單,別看垂直起降驗證機人前表現得燦爛無比,待一切塵埃落定后,那架只飛了不到一個小時的垂直起降驗證機便徹底報廢了。
中國騰飛給出的解釋是,由于是驗證試驗用品,因此在材料和工藝上并沒有采用高端的耐損用具,因此使用壽命方面不是很理想。
然而這種蒼白無力的解釋糊弄糊弄外行還行,他們這些業內專家可就沒那么好忽悠了,這種一秒真男人,拉胯后半生的事實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騰飛在涉及先進材料和加工工藝方面還存在極大的缺陷。
正是因為沒有解決這些核心問題,所以中國騰飛的高端戰斗機都是以試驗驗證機的形勢出現的,以至于在外界眼里,中國騰飛不斷尋求技術突破,貌似創新致死。
可在業內眼中,中國騰飛這種做法根本就是愚蠢到家的表現,甚至可以說與新德里阿三那種好高騖遠沒有本質區別。
如果中國騰飛有志于戰斗機研發,就應該安下心摳出一個成熟型號,然后再在這個型號的基礎上不斷改進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