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就罷了,關鍵是那些來自總部的中評專家組的專家們也都改變初評時的態度,認為選擇中國騰飛比東北航空工業集團跟穩妥些。
當然,中評專家組的專家們要考慮的東西要比海軍航空兵方面要復雜的多,部隊上將戰斗力作為衡量一切的指標,那個對自己戰斗力生成更有利選擇那個無可厚非。
他們還要考慮資源分布,產業結構以及對未來整體行業的發展狀況。
之前之所以更傾向于殲—11改,除了對海航部隊后勤和飛行員培訓和訓練更有例外,產業分布上也是上級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
沒辦法,作為國內航空工業的搖籃和長子,近些年東北航空工業集團的地位有些岌岌可危,特別是成功系的十號工程順利入役,20號工程開始預研,東北航空工業集團似乎除了一個老大哥的名頭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炫耀的資本。
老殲—8拉胯;仿制蘇—27系列又沒掌握核心技術,跟中國騰飛合作的殲—8E到是難得的亮點,但業內卻很清楚,殲—8E更多的是靠著中國騰飛的基礎才撐下來,東北航空工業集團只是個配套罷了。
更何況,殲—8E作為一款過渡機型,航空兵部隊對其的定位一直很模糊,尤其是在殲—10入役后,空軍航空兵便大幅度削減了殲—8E的采購計劃,至于海軍航空兵連一架都沒買過。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簡單,殲—8E雖號稱是多用途戰斗機,但在空戰和對地攻擊的平衡上并沒有做好,以至于殲—8E在綜合戰斗力方面照比殲—10差了一個層次,更重要是殲—10是單發,殲—8E是雙發,使用成本和后勤維護上殲—10也更占優勢。
因此空軍部隊裝備72架殲—8E后便沒有繼續采購,隨著殲—10大批量裝備,這72架殲—8E即便不會退役,也會成為二線的輔助機型,做做戰術偵察、一般性護航等任務。
這對中國騰飛來說影響并不大,畢竟當時的中國騰飛就是拿著殲—8E刷經驗的,所謂的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毫無經驗的情況下平衡度把握不好很正常。
好在中國騰飛抓住航空兵部隊殲—7老化,新機種尚未裝備的空檔期,來了一撥經典營銷,因此不管賣多賣少,中國騰飛都是賺的。
可與之合作的東北航空工業集團就不一樣了,他們可是把殲—8E當成一顆搖錢樹,不但希望海空軍大量采購,甚至還提出在殲—8E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改進,以便跟殲—10掰掰手腕兒。
結果自然是被裝的頭破血流,到最后只能靠著蘇—27這么個俄國貨,撐著共和國航空長子的門面。
有介于此,上級便有意拉東北航空工業集團一把,借著艦載機這個項目,將東北航空工業集團塑造成一家艦載機專業制造商,從而與南方的成功系形成南北平衡的格局。
結果東北航空工業集團實在太不爭氣,上級就把掏心掏肺了,他們可倒好憋了半天就憋出個殲—11改,面對中國騰飛體系化的碾壓優勢,只要腦袋正常的人都知道那個對國內航空工業的發展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