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那位海軍首長的話,別說是車內其他人了,就是莊建業這個始作俑者都有些驚訝。
自己不過是例行的訴訴苦,裝裝可憐,努力扮演好想要奶奶吃的那個會哭的孩子,結果……海軍的這位首長居然真的上頭了?
以至于莊建業都有些恍惚,海軍的領導層都這么莽~~的嗎?
可轉念一想,卻又否定了自己這個不切實際的結論,都是首長級別的人物,怎么可能跟愣頭青一樣莽過來?估計軍旅生涯還不到一半兒就黯然退場了。
那為什么海軍的這位首長怎么跟個熱血青年一樣,敢當著莊建業的面兒打包票?
原因很簡單,海軍是想借著這個機會提升自己在部隊中的地位,從而爭取更多的經費。
正如海軍的這位首長所說,這么多年海軍的確很憋屈,由于國力、技術、戰略等諸多因素,海軍長期以來就只能靠著幾艘老式驅逐艦和護衛艦撐門面,以至于在軍事行動中只能給陸軍打打下手,根本無力遂行單獨作戰任務。
這對一支獨立性很強的軍種來說的確是很憋屈。
等到跨進新世紀,隨著對外貿易的持續攀升,對海上貿易線的保護促使上級開始重新審視海軍的定位,開始有計劃的將建設重點向海軍傾斜。
瓦良格號航母便是最有力的證明。
不過海軍方面還是覺得上級的支持力度還是不夠,之所以有如此感受主要是因為過去這些年,海軍的欠賬太多,而想要短時間內建設一支高水平、高質量的現代化海軍同樣是不可能。
畢竟海軍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需要方方面面的持續投入方能實現這個目標。
正因為如此,海軍方面希望的不是一時的支持,而是想把現有的支持常態化、制度化的同時,打造一套獨屬于海軍的軍事裝備研發體系,以此才能更有針對性的適應海軍未來的作戰需求。
艦船、導彈、魚雷甚至是海軍陸戰隊的裝甲戰斗車輛都還好說,這么多年的發展,海軍多少積累些家底兒。
可在專業的海軍航空兵裝備方面卻還是空白,這也是沒辦法,長久以來海軍航空兵基本上就是空軍部隊的一支補充力量,為了節省開支,所使用的機型也都是空軍現役的主戰裝備。
沒有航母的年代里,靠著陸基機場起飛的海軍航空兵倒也能湊合,畢竟自身情況與空軍沒多大區別,哪怕是戰術戰法,操作規劃都是照搬空軍的操作手冊和訓練大綱。
可擁有航母之后的海軍航空兵所需要的裝備可就跟空軍的陸基飛機有著相當大的區別,在沿用空軍的那一套標準將會極大影響未來海軍艦載航空兵的作戰能力。
問題是現階段國內沒有一家航空生產(研發)實體是專門以海軍航空兵為主要方向的,之所以如此,原因也不復雜,海軍撐破天能裝備多少艦載機?
要知道總部出臺的最新海軍發展綱要中只說爭取在21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擁有兩艘航空母艦。
就算兩艘航空母艦都是瓦良格號那種級別的,固定翼加直升機滿打滿算也不到一百架。
這也就罷了,關鍵這不到一百架的盤子還得幾家分;反觀空軍,光固定翼戰機動輒幾百架、幾百架的要,那才是土豪中的土豪。